特稿馬會小學32年不變師生情

特稿
馬會小學32年不變師生情

【記者蔡建豪報道】跑馬地是本港賽馬的發源地,在教育仍未普及的戰後年代,香港賽馬會曾在區內設立一所私立香港馬會小學,讓員工子女接受教育。這間馬會全資辦學的小學轉眼已結束了32年,校舍已轉作其他用途,唯一不變的卻是昔日孕育的師生情誼及同窗感情。
跑馬地有很多歲月遺留下來的證據,山光道馬會會所前身是馬房,藍塘道的一列舊樓則是馬會員工的宿舍。
在戰後50年代,馬會員工漸漸在該區落地生根,在熱衷生育的傳統下,每個家庭少說有五個孩子,可是官立及政府津貼小學學額供不應求,馬會遂在55年將藍塘道一幢馬伕宿舍,改建為一所私立小學,為員工子女提供小學課程。
84歲的徐武揚在1961年開始在馬會小學任教,直至學校於77年停辦。他憶述教師需具備師範學院學歷,「月薪有幾千蚊,同政府津貼學校睇齊,待遇相當好。」校舍的設施齊備,除12間課室外,也有音樂及家政室,校舍的天台則是運動場,每個級別有60多名學生,「學生考升中試成績非常優異,唔少獲派位去一流名校。」

當年,學校每班學生約為30人。

快活谷馬場跑道是當年同學們的運動場。

好似一個大家庭

70年代著名華人練馬師歐金洪的女兒歐煥卿,在馬會小學度過童年生活,她仍清楚記得每個月需繳付約兩元學費,書簿費用全免,「當時三毫子可以買到兩個麪包。」在快谷活馬場舉行學校運動會,她有深刻印象,「應該冇其他學校喺馬場開運動會」。她指父親因工作關係常要與外籍騎練接觸,也曾到馬會小學開設夜校學英語。
與歐煥卿同屆畢業的王潔華笑說,由於同學的父母職業也與馬會相關,同學對彼此的家庭也有深切認識,「嗰時好似一個大家庭,同埋一齊住、一齊讀書。」
隨政府在7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新一輩馬會員工又實行家庭計劃,香港馬會小學的學生人數也按年遞減,最終決定停辦有22年歷史的小學。舊生其後自發組織同學會,至今仍定期舉辦聚餐活動,讓師生情誼在過去30年間得到延續。

位於藍塘道的馬會小學校舍,現已租給一間非牟利機構。

校齡雖短 名人輩出

【本報訊】學校為作育英才之地,馬會小學營辦日子雖短,卻培育過不少出色畢業生,當中不乏著名騎師及練馬師、大學副校長,甚至是樂壇巨星。徐武揚表示,已故著名評馬人董驃的妻子熊明俐,也曾在馬會小學教,負責教授英文科目。

譚詠麟曾是插班生

顧名思義,馬會小學的學生大部份成長於賽馬世家,自小在家庭影響下,對馬匹產生濃厚興趣,不少畢業生其後都投身賽馬事業。徐武揚表示,現練馬師呂健威及已退居幕後的前騎師何敬森,昔日也在馬會小學度過小學生歲月。
不過,馬會小學也有少數破例收生的個案,招收非馬會員工子女的學生入學。徐武揚表示,被破格招納的學生,必然是與馬會最高管理層關係友好,本港樂壇巨星譚詠麟正是其中一個例子,插班就讀小五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