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長不大? - 吳淦濠

為何孩子長不大? - 吳淦濠

小孩永遠長不大,可說是現今大部份家長的心聲。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小朋友就像溫室裏的幼苗一樣,要給予最好的養份去扶助成長,同時也要把他們和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污垢隔絕。與爸爸媽媽當年的奮鬥史相比,他們的經歷相對地少得多。因此,他們的成長道路需要多一點引導,甚至限制,在飽經風雨的家長眼中,他們深信自己的安排是最合適的。

社會重視成績輕品德

基於人生閱歷比較豐富,家長對於子女提出的抗辯往往不假思索就斷定這是反叛、不成熟的表現,往往置之不理。在小朋友是不成熟的假設下,他們就在父母預設的軌道下生活和成長。他們可能因為怕兒子在球場上學會粗言穢語而不准他們踢足球;也可能因為怕女兒會結交損友要她們報讀女校;而為了考上心儀的名校,他們更自小就要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比賽。家長在作出這些安排的時候,又有沒有嘗試尊重孩子的意願?又有沒有了解他們的興趣和專長呢?面對子女們提出的意見,家長就活像早年電影《小孩不笨》中那位母親的一句:「Itisallforyourowngood!」去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合理化。
當青少年有吸毒問題時就要求推行強制驗毒,當青少年在互聯網接收到不良資訊時就要加強監管網上資訊。管制、管制再管制,就是現今普遍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但是社會上的討論又有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呢?要社會進步,要年輕人明白事理,單靠法律去規限是不足夠的,我們還需要透過教育去建立人的良知和道德。
看看現在的學校,校外的宣傳橫額都是寫滿了學生在比賽和考試的佳績。事實上,在不少家長或學校的眼中,好的學生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對其他要求例如品格和價值觀的培養的要求反而很低。我們的教育制度只追求學生在考試中選擇正確的答案,而不要求他們在社會各種誘惑中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教育上的缺口又有多少人會去真正留意和討論呢?
在年輕人的活動空間上,成年人總是以他們的標準看待年輕人的娛樂。唱卡拉OK,到遊戲機中心在年輕人心目中都是正常不過的娛樂。但是不少家長認為這些是不健康的活動,可免則免。有區議會甚至以影響區內風氣為理由禁止相關場地的開設。他們誤以為舉辦一些體育活動,設立一些社區中心就可以解決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這種想法無疑是和年輕人想法脫節。家長及社會人士應該主動地了解年輕人的興趣,追逐潮流和他們會否學壞根本就是兩碼子的事。動不動就以道德理由去扼殺青少年消遣娛樂的空間,只會引起他們更多不滿。

不在乎子女獨立思考

在成長階段,不論是在幼稚園玩大風吹的小朋友,到漸漸長大,準備要投身社會的年輕人,家長彷彿把子女當成沒有思考的動物一般,硬要把自己心中的大計在子女幼小時就輸入他們內心的電腦程式。子女有否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是他們關注的問題。社會不少團體,甚至政府,為呼應這種風氣,紛紛響應加大力度去加強管制,以符合為人父母的意願。小朋友和年輕人的想法是我們社會甚少去顧及的,到底是小孩子真的長不大,還是只是家長不放心呢?

吳淦濠 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