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月十日,雙十節,中華民國國慶。台灣當局鑑於剛過了八八水災這「舉國悲痛」日子,於是取消了所有雙十慶祝活動。只由總統馬英九在總統府主持紀念儀式。海外的酒會也取消了。這應是98年來「最小的國慶」,與中共60年來「最大的國慶」相比,可說連影子都見不到了。香港人大概也忘了今天是雙十。
全世界182個國家和地區,有「國慶節」的只有40多個,而我們中國就佔了兩個,是光榮還是不幸?其他國家有稱「獨立日」(美國)、「統一日」(德國)、「憲法日」(丹麥)、「國旗日」(瑞典);也有的啥都不叫,逕稱「巴基斯坦日」、「澳大利亞日」等等。
歷史悠久的國家,通常定那一天為國慶節呢?以法國為例,並不是以公元五世紀建立法蘭克王朝時為國慶,而是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推翻君主政權的那一天作為國慶日。這一年,國民議會成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又經過雅各賓派專政、拿破崙稱帝、波旁王朝二次復辟、兩次革命、兩次王朝,然後出現第二共和以至現在的第五共和。儘管經過這麼多次的周折,有五個共和國出現,但法國仍以推翻帝制建立第一共和的7月14日為國慶日。
若按照法國的先例,那麼中國的國慶也應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定為國慶日。這不關乎是認同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正如今天法國以建立共和的日子為國慶也不意味認同第一共和。當然,若以黨派利益或繼承中國專制時代「爭正統」的政治文化來衡量,就無疑要把黨的建立政權凌駕於國之建立共和體制之上矣。此外,若認為當前的共和體制只是虛有其表,政治本質仍是專制政權,那就應以二千多年前建立秦帝國時為「國慶日」。
國慶日在大多數國家,是人民認同國家的價值觀念並自覺參與歡樂的日子。日前被聯合國公佈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挪威,在5月17日這個又稱憲法日的國慶節中,你會看到成千上萬人穿着民族服裝,走上街頭,歡度佳節,到處是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人的海洋、花的海洋、國旗的海洋。一切都體現人民發自內心對祖國、對民族的認同與熱愛。
不久前讀到居港時事評論員鄭漢良的一篇文章,記述他早年在紐約生活時,適逢1976年7月4日美國慶祝立國200周年,「來自歐洲以及世界各國前來祝賀的高桅帆船,幾乎填滿哈德遜河,船上的白帆夾雜彩旗隨風飄揚……岸邊平日節奏忙碌的華爾街金融區……遊人觀賞世界多個民族藝術家在街頭表演……。」「紐約是一個由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文化大熔爐……紐約以文化主題作為美國立國200周年的重點節目,強調族裔和諧共處,恰好點出紐約或甚而是全美國的特色」。
甚麼是愛國?人民從心裏發出來的對國家體制的認同,人民自發走上街頭慶祝國慶就是愛國。街上空無一人,而廣場上由20多萬人經地獄式訓練而列出方陣,或由執政黨遴選的「人民」參與歡慶,那是假扮出來做作的愛國。甚麼是和諧?紐約街頭的不同種族的「和而不同」就是和諧,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以及每一個人的「不同」就是和諧。列方陣,呼口號,豎立56條有形無實的民族巨柱,強迫人民認同執政者的國家主義觀念,只是「同而不和」。十.一「大國慶」是大而壯觀,挪威、美國國慶尊重個人,是小而喜悅。
今年台灣不辦雙十國慶活動,究竟是為了八八水災,還是怕與對岸的「大國慶」打對台,而要像小媳婦似地龜縮到總統府去「慶祝」呢?不過,在筆者看來,「大國慶」的耀武揚威不值得驕傲,重視人文價值、能反映人民真正自由與喜悅的「小國慶」才是小而美。因此,台灣實在應舉辦一些體認個人自由的嘉年華活動,以「和而不同」來與對岸的「同而不和」大閱兵作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