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備受爭議得主

過往備受爭議得主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和平獎是用來表揚一些促進世界和平的人或組織,但歷來出過多名備受爭議或值得商榷的得主,當中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以恐怖手段抗爭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最為爭議性。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Kissinger) 
1973年
與當時北越總理黎德壽達成停戰協議而獲頒和平獎,但協議只是讓美軍撤出越南泥淖,北越乘勢吞併南越;而基辛格在1969-73年力主轟炸柬埔寨,令赤柬借勢崛起,令逾百萬人慘死在屠夫波爾布特之手。

前巴解主席阿拉法(YasserArafat)、
時以色列外長佩雷斯(ShimonPeres)、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YitzhakRabin)
1994年
(左起)阿拉法、佩雷斯、拉賓簽訂奧斯陸和議,以色列同意以土地換取和平,撤出加薩和西岸,積極推動中東和平而獲獎,但拉賓翌年遇刺身亡,以巴在2000年再陷入大衝突,至今仍無法達成永久和議。

愛爾蘭人威廉絲(BettyWilliams)與馬圭爾(MaireadCorrigan)
1976年
因推動北愛和平而獲獎,但愛爾蘭共和軍的炸彈襲擊要等到1998年,英國與愛爾蘭政府簽署和議才正式告一段落,令人質疑威廉絲(左圖)與馬圭爾(右圖)究竟作出多少貢獻。

東帝汶主教貝洛(CarlosBelo)及
活躍人士霍塔(JoseRamos-Horta)
1996年
(左起)霍塔、貝洛致力和平解決東帝汶問題而獲獎,但東帝汶1999年公投表決獨立後,反對獨立的激進民兵屠殺了1,400人。

南韓總統金大中
2000年
因推行陽光政策,促成兩韓峯會而獲獎,但其後被揭發是非法向北韓提供金錢,用錢換來峯會。李明博上台後取消陽光政策,令南北韓關係急轉直下。
英國《金融時報》

《點滴》
聯國前秘書長死後追封

歷史上僅有一人死後獲得和平獎,他就是聯合國前秘書長、瑞典人哈馬舍爾德(DagHammarskjold)。他在1961年9月遇空難喪生,同年稍後卻獲頒和平獎,因為當局在他死前已收到提名。諾貝爾獎方面1974年修改規定,禁頒獎給已死的人。

紅十字會奪和平獎最多

紅十字會是奪得諾貝爾和平獎最多的得主,歷來共有三次,分別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其中1917年和1944年正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
此外,諾貝爾委員會1901年向紅十會創辦人、瑞士商人和社會運動家迪南(JeanHenryDunant)頒發首屆和平獎,表揚他成立這個組織。

聖雄甘地五度角逐落空

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雖然五度獲提名角逐和平獎,包括1937、1938、1939、1947及1948年,更三度入選最後名單,但最終沒有勝出。
諾貝爾委員罕有認錯,挪威諾貝爾研究所所長兼諾貝爾委員會永久秘書倫德斯泰德,直認挪威和英國關係密切,委員會怕得罪英國,因此沒有頒獎給這位爭取印度從英國獨立的傳奇人物。他指委員會1948年打算頒獎給甘地時,他卻遭人暗殺,最後那一年的和平獎懸空。
路透社/諾貝爾獎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