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押注 望奧巴馬有作為

評審押注 望奧巴馬有作為

歷來和平獎得主,大多是為和平奔走多年才獲得表揚,但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上任九個月旋即獲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一改以往評審準則,預先頒獎給可能日後在國際事務上有貢獻的奧巴馬,從而增加他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
奧巴馬在外交上沒有任何實質成就,就獲得和平獎,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和平研究教授羅杰斯(PaulRogers)認為,諾貝爾委員會這個決定「很不尋常」,凸顯委員會試圖幫奧巴馬一把,完成他仍未完成的過程,無疑是在奧巴馬未來的成就上押注,因奧巴馬上任後的蜜月期已過,人們對於經濟疲弱和阿富汗戰事不利越來越不耐煩,希望藉頒獎給他作為鼓勵,希望他繼續落實他所承諾過的事。

曲線踩喬治布殊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和行政學系教授戴大為(MichaelDavis)表示,奧巴馬獲獎確實令「所有人都很驚訝」,但他認同評審委員會的理由,奧巴馬改變了國際政治的「調子」,果斷地把喬治布殊(GeorgeW.Bush)的單邊主義換上多邊合作,尤其重視聯合國的角色,評審委員會嘉獎他,顯然藉曲線方法「譴責」喬治布殊。
戴大為又指出,和平獎其中一個傳統,是嘉許「有勇氣站出來爭辯」的人,他們不一定已經取得重大成就,例如兩年前的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Gore)因為推動環保而獲獎,但「全球變暖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奧巴馬得獎,合乎諾貝爾和平獎嘉許「有勇氣站起來宣揚」和平訊息的傳統。
不過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奧巴馬能否做出成績來,目前「言之尚早」,他是否真心誠意實踐承諾,或純粹喊口號,仍有待觀察。因此現在就把和平獎頒給他「不足以令人信服」,也是「不成熟的決定」。
蔡子強認為奧巴馬至今的成就,只是「打了一場漂亮的選戰」,他未有足夠時間證明他能在國際事務中做出亮麗成績。
本報記者/《每日電訊報》

奧巴馬得悉獲諾貝爾和平獎後,在白宮講電話時展露笑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