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暗瘡患者脾胃失調中醫倡戒吃蝦蟹 按摩耳穴可改善

六成暗瘡患者脾胃失調
中醫倡戒吃蝦蟹 按摩耳穴可改善

【本報訊】中醫學的痤瘡即是暗瘡,浸大中醫藥學院發現,六成暗瘡求診者都有脾胃失調問題,相信是因香港較濕,港人常吃蝦蟹及「生冷嘢」等,加上生活壓力引致。病人可內服清熱解毒中藥,並接受耳針放血解毒及貼耳豆刺激穴道,提高脾胃功能解決暗瘡煩惱。中醫師又認為西醫常為暗瘡病人處方的抗生素或傷脾胃。
記者:翁煜雄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黃霏莉稱,收集浸大中醫專科診所04年至07年處理的315宗求診個案,發現61.6%病人的暗瘡都與脾胃有關,包括脾虛濕蘊、肝脾不和、肝胃失和、脾胃不和、氣虛血瘀、氣血兩虛、痰瘀蘊結。
她說這與港人生活習慣有關,因本港較濕,濕氣易傷脾;吃太多海鮮,生活壓力大,精神緊張也對肝脾不佳。脾胃失常會生濕蘊熱,濕熱會循着陽明經到面部而生暗瘡。

耳針放血排毒素

至於針對脾胃引致的暗瘡,她說若是初形成的粉刺,可經處方服用金銀花、玫瑰花、薏米及蟬衣。患者也可清除粉刺再導入去虛去風的中藥。
至已發炎暗瘡,她說可服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平胃散、黃芪、黨參及茯苓等;清除臉上濃液後導入清熱解毒中藥。她說再配用耳針效果更佳,即刺入耳珠放血排出毒素,再在耳朵穴道貼耳豆,「耳豆裏面的鐵珠幫你按摩穴道。」
黃霏莉說,病人也需戒口,忌吃蝦蟹、油炸食物、牛羊肉及甜品,「甜品令你體內易積聚油脂。」她又說六成求診者曾看西醫但無效,她說西醫多為暗瘡患者配方抗生素藥物,但「中醫認為抗生素傷脾胃」,未必適合脾胃失調病者。
「試過粒瘡腫到五毫子咁大,幾嚿黐埋一齊。」陳小姐青春期起為暗瘡煩惱,五、六年來曾求診西醫,「食西藥會又痕又紅。」她坦言外貌影響求職,自己也不想見人,「成日戴住口罩。」她說接受中醫治療一年後有改善,「我仲戒咗鍾意食嘅蝦蟹。」並接受耳針治療。

耳豆即一小張膠紙加一粒鐵珠,貼在耳朵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