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開啟資訊新紀元

光纖之父開啟資訊新紀元

【本報訊】一束束發光玻璃線,是光纖之父高錕的智慧結晶。當互聯網還未成形,60年代高錕已預言全球通訊傳輸需求勢必大增,更妙想天開企圖用玻璃物質傳遞光訊號,開啟光導新紀元的大門。直至技術成熟,科學界才對他的發明另眼相看,悄然揭開資訊爆炸年代序幕。
60年代金屬電纜用電脈衝傳送資訊數據,無法應付發展迅速的電訊系統,高錕遂提出光纖概念,指玻璃傳遞光訊號的容量,應比金屬電纜容量大幾千倍,更不會受干擾。他又發明了製造純淨光學玻璃纖維的方法,並配合激光進行長距離通訊。

成中學生物理課章節

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光通訊講座教授衞炳江說,高錕60年代發表驚世嶄新概念,現已成為中學生物理課必讀章節。光纖令通訊成本大大降低,有革命性貢獻,「如果唔係佢,成個世界就唔同咗。我哋圍內成日話,如果光通訊專家有得攞諾貝爾獎,第一個一定係高教授。雖然遲咗少少,但有好過冇。」
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教授黃寶財指出,高錕提出上述理論時,預言未來通訊需求勢將增加。但礙於技術,高的理論未能即時實踐,直至技術成熟,81年首個光纖系統正式面世,高的預言終於應驗,「佢好有遠見,冇佢就冇家嘅資訊年代。」
高錕並非獨沽一味研究光纖,對教育及互聯網後期發展也貢獻良多。黃寶財說,高錕70至74年在中文大學任教,成為首屆電子學系系主任,是工程學院前身。他87年重返中大任校長時,成立工程學院,為本港培訓工程人才。
互聯網協會創會主席莫乃光90年代與高錕同為港府互聯網諮詢組織骨幹。莫指出,高錕健康變差之前活躍資訊科技界,更一手促成網絡域名(DomainName)普及化,由公共機構推展至商業機構,讓大眾市民更容易透過域名瀏覽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