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和香港搭地鐵 - 王肖邦

在北京和香港搭地鐵 - 王肖邦

搭香港地鐵的時候,路人不小心踩你一腳,還沒等你反應過來,對方已經說了不下一百遍「sorry」,這不是誇張,香港人的「禮貌」,在北京人看來可能有點太「孫子」了,北京人(非專指北京戶口持有者,泛指所有生活在北京或曾經生活在北京的人,不包括北京猿人)在地鐵上踩你一腳,可不會說「sorry」。(對!北京人會說「對不起」或者「不好意思」,因為北京人的英語沒有香港人好,嘴裏蹦不出英文單詞)但事實上,更多的北京人會選擇甚麼都不說,保持沉默,好像踩了你是你活該,上輩子作的孽,這輩子活該被人踩。更狠的角色是踩了你一腳後還補瞪你一眼,意思是:怎麼,老子踩的就是你,不服?

踩你一腳是你活該

不過,北京人也許(未經證實)比香港人更有讓座的習慣,北京和香港的地鐵上雖都有為老、弱、病、殘、孕讓座的標識,但北京人和香港人對這一標識的認知存在驚人的差異。北京人對此標識的解讀是:要為那些或老或弱或病或殘或孕的人們讓座,而香港人的解讀似乎是:要為既老又弱又病又殘又孕的人讓座,所以在香港你基本不需要讓座,因為要遇上一位符合既老又弱又病又殘又孕之標準的乘客,需要相當的運氣。(註:在胖子橫行的北京,辨別誰是孕婦誰不是孕婦,有一定難度;在禿子滿街的香港,辨別誰是老頭誰不是老頭,有更高的難度。)
北京的地鐵裏頭永遠人聲鼎沸、五味雜陳(「五味」指的是:汗臭味、腳臭味、口臭味、狐臭味和香水味),但香港的地鐵裏面,一方面氣味沒有明顯指向,另一方面,乘客也異常安靜,即使偶有打電話者,也都是「鬼鬼祟祟」捂着嘴,生怕打擾到周圍人。此情此景,常常讓初來香港的人誤以為這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至於北京的地鐵,可就大不一樣了,北京人嗓門大、口味重,說「操」、「儍逼」的時候,泰然自若、氣定神閒,讓你忍不住讚嘆北京是世界上言論最自由、最開放的城市。

車門打開兩軍對壘

林行止在他的專欄裏曾開玩笑的寫:英國人的文化修養一半是在地鐵裏培養出來的,因為英國人靦覥,害怕與陌生人四眼相對、面面相覷的尷尬,所以乘坐地鐵時,會拿本書捧在手裏,好讓目光有個安全的着落。作為前殖民地的香港,自然深得英國「地鐵文化」影響,只不過香港人手上拿的不是書,而是PSP,不錯,埋頭「打機」是香港地鐵文化之精髓中的精髓。而北京地鐵文化之精髓中的精髓,則是一個「擠」字(此處用作動詞)。北京地鐵,沒有「先下後上」一說,車門打開一刻,便是兩軍對壘之際,裏面的人要擠出來,外面的人要擠進去,自己擠的同時,還要罵周圍人:「擠甚麼擠?」
北京的地鐵上常有乞討者,衣衫襤褸甚為不雅,可是北京乘客也都是抱着寬容(還是熟視無睹?)心態,不去橫加干涉(理睬?)。香港則不同,香港地鐵裏面沒有乞丐,不是因為香港沒有乞丐,而是香港地鐵廣播裏,反覆播送這樣一則警告:在地鐵站內乞討是違法行為,違者將會遭到檢控。這說明,在香港連做乞丐都需要懂一點法律。相比之下,北京在這方面可就差遠了。

王肖邦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