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剛結束,筆者利用一周時間邀約朋友、學生座談,總結出三點共同感想:
一、展示武器軍力強大,經濟實力強大,這是事實;
二、非全民共樂節慶;
三、非盛世之舉措。
先說武器、軍力、經濟之強大,彰顯中國之崛起,進入世界列強之一。最新式的戰機坦克,最齊整威武的男女軍人的步伐,媲美世界最強大的美英德日,甚至猶有過之。際茲今日國際形勢,和平建設為主旨。多數國家擁有秘密軍力,包括北韓在內的一些國家都能製造核子武器的均勢之下,誰敢發動戰爭,使用核子彈,地球必將趨於毀滅。因此,武力已失去恐嚇作用,唯一的目的,是用來恐嚇本國的人民。這當然又是跟胡錦濤主席所提出建立一個「和諧社會」背道而馳的。因此,這次大規模閱兵、只會滿足《中國不高興》那批極左派狂歡,使他們在精神上可以教訓美帝國主義,但中國人民是不高興的。
老百姓無共樂心情
中國人民為甚麼不高興,因為閱兵非全民共樂的節慶也。君不見,從早晨開始閱兵到夜晚聯歡,都是局限在天安門周圍數公里範圍內,訓練有素的軍隊,精挑細選的遊行隊伍,盡情狂歡的歌舞藝人,以至特別邀請才准許入場的所謂各界代表,他們或許心情舒暢,高人一等,感恩戴德,齊聚共歡。
但回首看一看天安門數公里以外的北京城,以至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大地,街道冷清,烏燈黑火。全國還有幾百萬武警、解放軍、七千六百萬共產黨員,另有大街小巷坐滿馬列主義老太太,正在虎視眈眈地監視着被懷疑的知識分子和普通老百姓。全國草木皆兵,戒備森嚴,全民還能有共樂的心情嗎?
三說非盛世之舉措。閱兵目的在展示中國盛世之舉措,可惜獨武不文,缺少盛世內含。盛世重文,文重民主法治,講自由,談憲政。歐洲文藝復興是盛世,希臘、羅馬都是在征伐之後講文修武、讓百姓休養生息、提高生活、改革政治,然後歌舞昇平。
獨武不文並非盛世
就以我國盛唐來說,唐太宗對西域征戰兼安撫政策,達到強國地位,然後坐宮虛心論政,接受諫官魏徵、房玄齡等諮政,形成貞觀之治,真盛世也。
當年西域維族派遣一位老臣子進貢。老臣子抓了天山特產白天鵝,以籠子盛之上長安。中途白天鵝煩躁,老臣子以為飢渴,放出籠子河邊喝水。豈知,白天鵝一飛了之,老臣子着急,拚命追趕抓捕,只抓回幾根白鵝毛,小心以絲繩包之,到達長安獻給唐太宗,並深切致歉。唐太宗不但不加怒,反以厚贈慰問老番臣。這就是成語「千里送鵝毛」的典故。唐太宗「千里送鵝毛」,今日中共千里派武警入疆。何盛世之有?
王友金
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