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奧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正式推出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已明言刺激經濟方案力度不足,金額太低,美國政府應考慮盡快推出第二輪救市方案,以免經濟遲遲未能全面復蘇。大半年過後,當大部份官員及經濟學者高呼美國及全球經濟走出谷底,邁向復蘇之際,克魯明不為所動,依然大聲疾呼美國政府要在短期內推出第二輪刺激經濟方案,並認為那些相信政府救市行動已大功告成(MissionAccomplished)的人是自欺欺人,沒有面對現實。
克魯明堅持美國政府再出手救市倒不是因為他特別偏執或要擺出與眾不同的樣子,而是基於對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憂慮。他認為第一輪救市措施無疑讓美國避免跌入大蕭條那樣的慘況,但不陷入大蕭條絕不等於經濟安然脫險。相反,等待着美國的是漫長的失業及衰退。根據克魯明引述的政府預測數據,美國新增工作職位的數量在未來兩、三年都相當有限,失業率在明年將高企於百分之九點八左右的水平,到二○一二年即三年後只會回落至百分之七點七左右,比金融海嘯前低於百分之五的失業率高得多。由這樣高的失業率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超過二萬億美元,再加上因此而失去的消費及其他開支,意味美國未來兩、三年的經濟情況比海嘯前幾年的情況差得多,疲弱得多。正是因為經濟前景這樣差,正是因為復蘇前景可能似有還無,克魯明才不厭其煩,再大力催促奧巴馬總統及財長蓋特納動手推出第二輪刺激經濟方案。
克魯明的看法當然受主張政府出招救市的凱恩斯學說影響,可他絕不是一味靠嚇的人,他指出的經濟困境確實不容忽視。就以上星期剛公佈的最新就業數據來看,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九點八,新增職位數目又比預期少,令失業率大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升至百分之十以上,並在高位徘徊不下。誰都知道,美國是一個倚靠內部消費帶動的龐大經濟體,而個人消費又跟就業狀況及前景息息相關。當失業人數持續增加,找工作或轉業越來越困難時,美國消費者肯定會勒緊褲頭,盡量減少開支;企業眼見消費市場沒有起色,自然放慢擴張步伐,限制投資增長。再加上美國各州政府財困嚴重,被迫削減開支及投資,收縮服務。在投資、消費皆縮下,美國經濟復蘇怎不成為一現的曇花,快速凋謝甚至一謝不起呢?
只可惜克魯明的建議得不到其他人和應,更得不到奧巴馬政府的支持。對不少經濟學家及市場人士來說,美國聯邦政府的赤字已經夠龐大的了,進一步救市意味再增加財赤是不可想像的事。而對奧巴馬總統來說,他的政治資本已大半投放在醫療改革上,並正陷於苦戰,未能突圍成功;他根本沒有多餘的政治資本促使國會再通過另一個救市方案,他根本沒有能力再爭取共和黨合作救市。換言之,克魯明力倡的第二輪救市方案只能是學術討論,成不了政策。問題是沒有第二輪救市方案,美國經濟復蘇極可能變成一個遙遠的夢,而當美國復蘇乏力時,全球經濟包括香港經濟都只能牛步前進,憧憬明年經濟強勁反彈的人將會大失所望。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