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生西藏和新疆事件後,中共建政60周年慶典為彰顯56個民族大團結,在天安門廣場豎起56根巨型民族團結柱。慶典過後,有報道指當局打算將它們永留廣場,引起內地民眾和專家的巨大反彈,批評巨柱與廣場不協調,長留廣場將是個災難,破壞廣場遼闊的視野。北京著名環保人士華新民更指,巨柱永留廣場,後果比江澤民下令建造國家大劇院,破壞了長安街景觀更加嚴重。
《北京晨報》昨引述北京慶典群眾遊行指揮部藝術總監陳蔚指,為慶典臨時豎立的56根民族團結柱,很可能永久矗立在天安門廣場;這將是繼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後,天安門廣場又一個新的建築。報道稱,巨柱突破了以往天安門廣場慶典活動的平面佈局,填補了人民大會堂與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之間的間隔。
但有關報道旋即引起內地輿論和民眾的強烈反應。昨日,官方新華網發展論壇及新浪、搜狐和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新聞跟貼,一反常態,出現大量質疑和批評的聲音。網民指,這些巨柱與天安門周圍景觀極不諧調,嚴重破壞了廣場的視野;且從藝術角度看,巨柱的藝術水平一般,毫無特色可言,決不能長留在廣場。
被譏「民族陽具」無助促進團結
有網民指,中國近幾年民族問題不斷,西藏和新疆相繼發生騷亂,「以為在天安門廣場豎56根民族團結柱,就可以促進民族團結,那是笑話!」「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大家庭,56根民族柱豎在那裏,不是時刻提醒人們彼此是分開的嗎?」「請神容易送神難,以後要拆,或者被破壞,就成了破壞民族團結了,後患無窮!」有網民更以「民族陽具」形容巨柱。
本港美術家、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宇一昨日對本報表示,民族團結柱在慶典時增加氣氛是可以的,「但如果永久放在天安門廣場,絕對不合適」。他認為,天安門廣場寬闊大氣,四周的建築也很講究和諧,那些巨柱「不符合廣場的總體構思」。北京現代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長易居也指,將巨柱長置天安門廣場「一定要慎重」,搞不好對廣場的形象「將是一場災難」。
北京著名環保人士華新民女士指,過去幾十年,天安門廣場不斷遭蠶食,面積越來越小,「現在的官員對城市管理和建設,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沒有任何文物意識和環保概念。」她認為,那些巨柱如果永留在天安門廣場,會比當年江澤民硬要在人民大會堂旁、長安街邊建國家大劇院破壞了長安街的協調更加嚴重。
「把廣場填滿不讓人來反對」
北京維權人士李健也指,天安門廣場除了寬廣大氣,它還很有歷史感,如果為了某些政治理念,在廣場強塞進那幾十根柱子,不但佔據廣場空間,也會令廣場變得不倫不類,「我看當局是恨不得用甚麼東西,把天安門廣場都填滿,不想讓人民到廣場來表達反對聲音吧!」
本報記者
民族團結柱檔案
每根柱高:13米
每根重量:26噸
柱身構造:柱身由鋼結構組成,表面圖案則為玻璃鋼所製
抗風強度:11級大風
設計特色:每根柱上刻畫着身穿各民族服裝的人物
設計者: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建造商:北京住總鋼結構工程公司
註:共設56根柱;彼此間距為9米
資料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