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除大坑有火龍,原來薄扶林村也有。
村民憶述,十多年前單單薄扶林村就有七八條火龍,「細個舞龍到人家門口鞠躬 是有利是收的,有得玩有錢收很高興。」後來漸漸減至一條,今年火龍兵分兩路,大龍十二人,在馬路飛舞;小龍四人,入村內靈堂鞠躬拜祭。
薄扶林村舞火龍,熱鬧場面好看過新年放炮仗。
薄扶林村歷史過百年,紮龍技術一代傳一代,據火龍會籌劃人吳江南表示,他自己負責音樂組及人手安排,弟弟則是村內唯一懂紮龍的師傅,紮龍三十年,是龍的總設計師。「籌委會一人負責一件事,全村人總動員幫忙,很多村民早已搬走了,這一天都會回來看看。」的確如此,採訪當晚就遇到早已搬走的葉蘊儀。
全港只有薄扶林村與大坑舞龍,兩者有何分別?吳江南:「請留意大坑舞龍者的汗衫,他們叫夜龍,我們叫火龍。為何稱謂有別,我也不清楚。」兩地舞龍程序大同小異,主要分別在規模,薄扶林村遊人較少,大家可走近一點看,每次出發,警察都會截住三線馬路,讓火龍在馬路上耀武揚威,其間有人放紙炮,漫天飛絮,群眾狂呼高叫,氣氛一流。
從前火龍會舞至華富村瀑布灣,舞龍者會游至水深過人處,稱為「送龍下海」或「送龍宗」,可惜自去年起政府不再批准這路線,「總共五個部門,要逐個部門商討,到有定案都過了八月十五啦,惟有把習俗改改縮短路程吧。」
記者:何兆彬
攝影:梁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