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期痛症嚴重影響生活,不少患者會嘗試以偏方減痛,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一項調查發現,逾三成患者曾以飲尿、蜜蜂針等偏方止痛,有風濕科醫生警告,偏方不但效用成疑,患者長時間停藥只會延誤正規治療,反令病情惡化。 記者:梁德倫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今年8至9月訪問了227名長期痛症患者,最常見的痛楚部位為腳、腰背及肩膀,40%患者受痛症困擾10年或以上,其中兩人更是痛了達50年,若以第10級為最痛,28%受訪者指過去三個月痛楚達6級或以上,當中約一成人更是達到10級。調查又顯示近四成人因受痛楚折磨,自理及活動能力下降最少一半,工作能力也大減,需轉行甚至失去工作。
適當運動助紓緩痛症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游寶榮指,調查發現近六成人因痛症失去生活動力,並有抑鬱傾向,逾四成人睡眠受到嚴重影響,由於西藥的效用未必明顯,超過三成人不惜每月花費逾千元嘗試偏方,包括飲尿、蜜蜂針患處、食螞蟻粉、佩戴磁力頸鏈等。不少患者因要試用偏方而停藥,逾四成沒有定期覆診。
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估計,約九成求診者曾試過偏方,浪費了金錢,但效用成疑,更延誤了治療,「尿係身體嘅廢物,病人飲番啲廢物,只會加重身體嘅負擔,唔會改善病情。」他表示治療痛症過程很漫長,患者需要三管齊下,包括藥物治療、運動及情緒管理才能與痛症共存,如水中運動、緩步跑及步行等均有助。
兩年多前由內地來港定居的阿文,原本在地盤工作,但幾個月後突然左腳劇痛,檢查後發現是髖關節骨枯,要輪候更換人工關節,其間因腳痛要辭工,加上每月千多元的藥費,令他與家人的關係緊張,更萌生自殺念頭,直至去年參加了情緒管理課程,學習正確服藥並提升情緒,不但病情有改善,更與家人關係修好。
長期痛症常見原因
退化性關節炎
創傷
職業性勞損
不良姿勢導致勞損
類風濕性關節炎
強直性脊椎炎
纖維肌痛
資料來源:李家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