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解讀『周秀娜』現象」講座引起了一些評論員強烈的反應,口誅筆伐,認為活動膚淺無品味。
其中一個理由大概是誤解,事實上解讀「周秀娜」的不是周秀娜,是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李小良,周秀娜只是來作嘉賓回應。有趣的是在大眾傳媒責罵的同時,在學界也有不少朋友已致電科大,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及時的通識問題,表示有興趣參與講座。
從傳媒報道中也可以看到,沒有人說舉辦有關o靚模的文化討論有何不妥,科大此次活動主要的「罪」是邀請了周秀娜,是把周秀娜放上了殿堂。我有一個感覺,在大眾傳媒眼中周秀娜是低俗文化的代表,誰要把她視為一個「人」和她平等地討論一個問題,誰就是認同了低俗文化。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個重要的訊息,是要從參與歷史的小人物角度去了解歷史,而不是盲目聽信「官方」認定的角度,要做到這一點,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需要花費氣力去發掘、去了解每一位小人物。
那大大小小的「周秀娜」們是否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呢?她們是「低俗文化」的真實代表嗎?「低俗文化」為甚麼可以在香港社會氾濫?在o靚模文化眩目的外表下的o靚模,是怎樣一個人?在大學教授的學術分析下,是否也應該保留一個空間,讓「周秀娜」們可以說說自己意見,讓我們進一步了解o靚模文化背後的「人」?
如果我們的大學都因為害怕被視為「低俗」而不去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o靚模和大學教授學生平等對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o靚模背後文化的話,誰還可以?
吳大琪
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