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領導人再三確認繼續維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作為內地銀行看守者的中國銀監會,要在維穩大方向下,設法令銀行保持健康的資本充足比率。據悉,內地大型商銀上月底收到指令,全力查清股權投資項目,未投資而非必要的將暫時叫停。
所謂股權投資項目,並非指投資股票,而是類似本港的項目投資,即不一定是上市公司,例如房地產項目的投資,或大型基建,如鐵路等。
次級債安排 內銀已作準備
上月最後一周,中銀監基本上已掌握全國銀行在該月的新增貸款,剛巧全國主力銀行被要求清理未投資的股權投資項目,來自一名全國性銀行的消息稱,總行向全國分、支行發出通令,要求審核旗下股權投資業務狀況,未投資而又非必要的將暫停,「此通知在其他銀行亦出現,且被要求迅速完成,基本上,叫停政策在10月生效。」
消息又指出,總行未有提到叫停股權投資的原因,但據銀行界推測,密令是來自監管者,動機可能是早前中銀監暫緩執行銀行相互持有的次級債,分年從附屬資本中扣減,但中銀監還是希望改善銀行資本充足比率,「有些銀行界擔心,中銀監遲早會執行銀行相互持有的次級債,分年從附屬資本中扣減的政策,我們已作好心理準備。」
工商銀行(1398)行長楊凱生上月底說:「這麼多銀行每年投放這麼多貸款,直接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的下降。現在看,幾家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都有了比較明顯的下降。」他擔心如果再過兩至三年,真正進入所謂後危機時代之後怎麼辦?資本充足率不夠了怎麼辦?這時將出現系統性風險。
消息稱,正如楊凱生所說,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銀行每年貸款有一定增長,銀行的風險資產亦同步上升,唯一解決方法就是給銀行資產一定流動性,使銀行貸款資產有市場可以流動。然而,市場對銀行改革計算資本充足比率反應甚大,消息稱,中央更要使出調結構的「組合拳」,如嚴控銀行貸款予產能過剩行業之餘,在投資上亦要力谷「國退民進」,民間投資要接棒,亦是中央調結構的另一目標。
9月新貸有機會達6000億
對於市場估計9月新增貸款逾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甚至有機會接近6000億元,消息指由於十.一長假,銀行寬鬆一點借出資金並不為奇,「中國經濟只是正在復蘇,嚴管或修正政策更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