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紓緩腸胃焦慮症學習放鬆 治療潛藏情緒問題

催眠可紓緩腸胃焦慮症
學習放鬆 治療潛藏情緒問題

【本報訊】「深呼吸,慢慢呼氣,為身體釋放更多空間。」原來透過催眠治療,九成腸胃焦慮症患者能紓緩腹脹、胃氣、便秘等症狀。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不少市民對情緒病仍存抗拒心態,更諱疾忌醫,平均病發兩至三年才接受精神科治療,令病情不斷惡化。 記者:王智君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建良表示,全港約有5至20%人口患有腸胃焦慮症,發病年齡平均為30多歲,患者的腸胃功能正常,卻經常有腹脹、胃氣、肚瀉或便秘等症狀,「當患者嘅負面情緒滿瀉,但又唔識處理,腸胃就會幫佢哋表達情緒。」他表示小朋友每當考試便肚痛就是腸胃焦慮症的先兆,家長切勿掉以輕心,若延誤治療,可引致精神紊亂及生活能力減退。

不能單靠藥物治療

香港復康會於今年5至9月,成功訪問263名患有抑鬱症、經常焦慮症等情緒病患者,發現72.8%受訪者在過去半年曾出現至少一項腸胃焦慮症病徵,但大部份受訪者將症狀誤當普通腸胃不適、痛症或失眠,依賴止痛、止瀉、利尿等藥物改善,卻治標不治本。
香港復康會認可催眠治療培訓導師尹婉萍表示,醫護人員、教師、金融及資訊科技行業人士經常要承受巨大工作壓力,是患上腸胃焦慮症的高危族;去年金融海嘯後,男士及從事金融業的患者更增加約兩成。
尹婉萍指,腸胃焦慮症由情緒問題引起,故患者不能單靠藥物治療,還需接受催眠等心理治療,她表示逾九成患者進行數次催眠治療後,症狀會得到紓緩,甚至完全消除,但當中約六成人需繼續接受個別輔導,以處理潛藏的情緒問題。
現年45歲的駱女士任職美術導師,去年開始更修讀碩士課程,結果導致「壓力爆煲」,經常受胃氣困擾,其後她接受催眠治療,在過程中學習放鬆自己,並呼出胃氣,「治療師用催眠意境意象重整法,令我將胃氣感受成一個波,用隻手慢慢整細佢。」她更透過治療看到自己的煩惱,「由細到大家人對我期望好大,令我好大壓力。」經過三次催眠治療,她已再沒有胃部不適,並掌握放鬆及減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