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工業股五招變革求存

特稿
工業股五招變革求存

一場金融海嘯,令一直以美國消費者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突然「死火」,環球經濟出現自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衰退,國際營商環境大亂,本港上市的工業股五方法變革,以求適者生存。
過往15年乘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列車的理文造紙(2314),首席執行官李文俊表示,以往大家只關注如何賺錢,只要有生意機會便做,對公司負債不太關心,「要錢可以喺市場(股市)籌集或者向銀行借。」

理文首重減債 擴張居次

不過,金融海嘯令全球資金鏈一度中斷,讓他重新認識做生意的風險、健康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因此集團現時首要目標已改為減低負債比率,業務擴張放在次要位置;「做嘢小心咗,投資小心咗!」
本港加工貿易廠商一直以歐美市場為銷售對象,金融海嘯令歐美市場未來數年持續萎縮,迫使廠商開拓中國這片綠洲。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表示,工總正向廣東省和中央接洽,爭取更多稅收和品質檢驗優惠便利的措施,讓珠三角原經營加工貿易以出口市場為主的港商,更容易拓展內銷。

歐美市場不振 力谷內地

至於已在內地開展業務的企業,將重點由一線城市轉移至打擊較小的二三線城市;飛達帽業(1100)、中國海澱(256)和匹克體育(1968)均表示,未來發展重點在增長潛力較大的二三線城市。
金融海嘯前,不少廠商因內地生產成本上漲,湧到越南等地建廠,但海嘯後歐美入口商變得審慎,貨單量細兼付運期短,廠商提高效率成為生存之道。結果飛達投資不到兩年的越南廠房,由於當地碼頭機場物流效率未能配合處理新形勢下的急單,9月被迫關閉,生產線遷回深圳。「以往交付定單貨期長達6周,現在可以短至1至2周!」副主席顏寶鈴無奈地說。
有危亦有機,金融海嘯對歐美品牌最高檔消費市場打擊最嚴重,但同時為中高檔產品提高擴大市場機會。經營「依波」錶品牌業務的中國海澱行政總裁商建光稱,金融海嘯正為他們提供商機,趁歐美貴價名錶銷售欠佳,積極拓展中高檔的中國品牌鐘錶市場;今年上半年集團單是鐘錶業務經營溢利便升1.8倍至7100萬元。
記者:周燕芬

工業股變革方向

1.由拓展業務變為財務穩健為主
2.由歐美市場轉戰內地市場
3.由內地一線城市轉戰二三線城市
4.由減低生產成本,變為關注物流配送效率為主
5.歐美貴價品牌銷售遜色,轉為積極拓展中高檔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