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方言的一個「娘」字,沒有確切的英譯。「娘爆」,意思是中國現代社會常見的暴發式艷俗:一個五十歲的女人,一張Botox臉,穿得像十八歲日本AV女優,淺綠的低胸小袴,露足打了針的硬乳溝,頸際一串紫色的水晶珠鍊,外披白色小夾克,一條粉紅裙子,足蹬波鞋,內有黃綠碎花襪,作美國中學女子籃球的校園啦啦隊狀,天真歡朗,手舉V字。
這就叫「娘爆」。英文詞彙沒有恰當的詞彙,因為「娘」是二十年來的新現象:新宿或首爾東大門的小飾物、蜜蠟和彩繪指甲、卡拉OK的MV、八卦周刊繽紛的封面、電視遊戲節目的布景,還有螢幕上穿插粉紅淺綠的字幕,一切喧嘩的色彩,像盆菜一樣炒燴在一大鍋裏,攪拌一通,就變成「娘爆」。
娘爆是庸俗的失控、色彩的噪音,沒有辦法:一個在短短二十年之間快速泡沫起來的東亞小農社會,畢竟不是法國和意大利,沒有美學的基礎,或者即使有,也在一場「革命」中自我清洗掉,就淪為一座娘爆之城。
香港派出的那輛「花車」,就是娘爆的代表作了,有人說像「紙紮品」,這就怪了。半截國金大廈像紙糊的鬚刨,半截前英殖民地沒給你拆掉的火車站鐘樓,還有一座金紫荊,車上一對童女,可不是紙糊的了,是一對黃皮膚的芭蕾舞女──人家法國宮廷孕育的西方芭蕾舞,是何等優雅的文化,給你這般胡擺亂放一狎弄,瑪歌芳婷如果看到了,也會黯然淚下──橘越淮而枳,拜託,「西方文化」就請你高抬貴手,停止再抄襲移植了,為世界文明,多留一點點不受污染的淨土,好嗎?
花車加映兩名導演拍製的宣傳片──不論在廣場上,還是兩秒一閃過的電視機前,全世界誰會看完這兩齣創意巨製?有的,請報名,讓特區政府每位獎賞一萬元。
這樣的「獻禮」,集香港「創意人才」於一花車,豪花三百萬,當然不是愚蠢之作,是很含蓄地在羞辱一個國家吧?看了叫人難過。從此牛津同名電子辭典,收入一個新字:在KungFu外,LeungPao──娘爆……沒有英文定義,在新字之旁,播放這輛花甲的英姿,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