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預告將大幅削減八大藝術團體的經費,受害團體自然有話要說,要說的話,自然離不開批評政府在文化政策方面無心無力、重西九硬件而不知文化軟件為何物。文化界對政府有奢望,恐怕是會遭人訕笑的。
單看那上京團比一百零八好漢多一點點的名單,榜上有名的除政界人物之外,餘下的是商人、運動員、媒體從業員、專業人士,記憶中如有其他界別遺漏,也漏不到文化界頭上就是了。專業界中有會計醫生,即地位身家高的那些行業。費解的是,國慶對於會計醫學界的關係原來比文化出版界大很多很多。立會議員中選的功能組別中,還有漁農界的黃容根,那個包羅萬有的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反而從缺。當然,體育界本身已有代表受欽點,就不必爭這個寵了。
近幾年掀起一片申遺風,港府也成功將舞火龍、端午遊涌、盂蘭勝會、太平清醮、粵劇、書法等傳統文化向聯合國申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忝列一份子,這大抵就是政府對文化的功德。這些傳統文化在香港得以保存得比較好,又在聯合國名單中出了風頭,也就功德圓滿了。如有後話,相信得蒙政府幫一把的,一定是有助於吸引遊客的傳統文化,不能為旅遊業服務的,還想怎樣?
藝術團體要倚靠資助,是票房收入不足以自負盈虧之故,那觀眾何處尋?一個連歷史科都可以將之變為非必修科的政府,一個對人文科學不重視的社會,飲食就是最重要的文化。文化產業忽然被選中成為交功課的對象,為的不是文化,一切都只為經濟着想。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