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通版介紹中秋節團圓飯局和各家酒店的賞月自助餐,花好月圓,離不開飲飲食食。孩子對中秋沒感覺(不過問我月亮裏面可否溜冰),除了商店高高掛的塑膠燈籠叫做應節,讓兒童滿足了幼齒消費和擁有慾,整個節日氣氛都跟兒童不搭調。中秋原本是二人的世界,是嫦娥與吳剛的陰晴圓缺。孩子們是野兔,中秋節,除了興高采烈燒爛醜樣的燈籠,壓根兒沒好玩的。煲蠟本來富創意,仔細欣賞溶化中的各式蠟燭形態,滿有啟發性。不過煲蠟經過屋村童黨放肆的加工,變成三級危險動作,康文署非打壓不可。蠟跡亦極可惡,好好的公園平台座椅就此報廢了。也許,煲蠟跟孔明燈一齊商業化就是了。孔明燈從圍村出走,都市商場食住上大把疑似搞作。郊外燒烤場也提供縮水版本,讓食客一家大細過把癮。中秋節所有商業動態都是這樣吵吵嚷嚷,孩子的燈籠發出擾人音響,雖然設計已經比往年好,分貝調低了,聽着粗質素的不知名流行曲,人不是冰皮做的嘛,不免煩心。
排除了吃喝玩樂的公式鬱悶,假如你願意,中秋節可以滿詩意的。《壹》訪問藝術搞作者(比工作者搞鬼搞嘢搞串)白雙全,他串燒在書店買的四本書的單據,以書名頭一個字拼合成「我在想妳」送給拍拖八年的女朋友。她一定覺得白雙全好過白蓮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