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總裁退休,一頭白髮,一臉傲氣,聲稱要開設博客,向特區政府架起一座炮台。
特區政府的內鬥,一早就有。跟着上面的形勢,中國式的權力鬥爭,也開始公開。總裁是一名強人,幹得好好的,無端被迫走,覺得劣幣驅逐良幣,自然不服氣。
這位先生民望高,據說因為金融風暴,他親自「指揮」打過仗。但入市抗擊大鱷一役,不是當年當財政司的曾蔭權「指揮」的嗎?是誰的功勞?現在忽然搞不清楚了,就像大陸文革之後,毛澤東和林彪,由「親密戰友」變成死敵,其中一個原因,是林彪一伙吹捧毛澤東時,說了這句話:「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締造,林副主席指揮的。」毛澤東的政治觸覺很靈敏,嗅出了味道,覺得不對勁:「哦,締造的,就不能指揮呀?」
林彪明褒暗貶,毛澤東是「創辦人」,也就是董事長,他自己才是CEO,這樣一來,大陸的江山,變成林彪一個人胸中自有雄師百萬,是自己打回來的。林彪玩弄文字,想給中國人曲線洗腦,這句話發表之後,「林副主席」在民間就開始改稱為「林總」了──林總這個,林總那樣,是「林總」大,還是「毛主席」大?聽上去,「總」的意思就是一幫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他來「總」其成。主席?港英殖民地深水埗街坊委員會的頭頭周有,也是主席。
所以,金管局的總裁,為什麼功高震主?也許他不明白。三年來,據特區政府官方版本,金融海嘯、抗擊大鱷,從頭到尾,都是曾蔭權總指揮、總策劃、總代理,就像電影《建國大業》,「總導演」是大陸電影巨子韓三平同志。金管局總裁就算是成龍這樣的天王老子,也只能笑嘻嘻的當好一個聽候總導演調配、出場一分鐘的小角色。
當華文傳媒一叫他做「×總」,而他本人不高調否認:「我不是什麼總,我只是一顆小小螺絲釘,在香港,七百萬人,只有一個總,就是曾總」,他的政治壽命就有限了。兩年前,我在太平洋咖啡對一伙朋友說:「香港的華文傳媒,叫他任總,是在害他,任總一定比曾總早下台。」朋友都還在,可以作證。
中國人社會:一旦有了這個總、那個總的:張總李總,陳總王總,就是麻煩的開始,香港好學不學。殖民地時代麥理浩和夏鼎基,從來沒叫「麥總」、「夏總」的,那時候,大家都懷念,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