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獎項表揚另類科學研究奶罩變防毒口罩 奪「搞笑諾貝爾」

十大獎項表揚另類科學研究
奶罩變防毒口罩 奪「搞笑諾貝爾」

遇上生化襲擊,有胸圍就不怕;遇上打鬥,應盡量避免被「吉樽」扑頭……科學有時也可令人會心微笑,而且同樣有用。由幽默科學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主辦的第19屆「搞笑諾貝爾」(IgNobelPrizes),以「風險」為主題,十個獎項前天(周四)在美國哈佛大學頒發,有華人科學家更找到用熊貓幫助,減少廚房廢物的方法,獲頒生物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的宗旨是表揚一些「先是令人發笑,繼而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由真正諾貝爾獎得主頒發,但並非所有得獎者,都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研究,受到這種形式的「褒獎」。憑着研究空啤酒瓶威力而得到和平獎的瑞士科學家博利格爾(StephanBolliger),坦言這絕非他「學術成就的高峯」,不過仍是有趣而難忘的時刻。
美聯社/路透社

公共衞生獎──
胸圍化身防毒口罩

烏克蘭裔的美國科學家博德納(ElenaBodnar),受到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事件啟發,認為假如當年民眾隨手有防毒面具可用,可減少吸入放射性碘131。她又發現,「無論是甚麼尺碼的罩杯,都能夠完美地蓋住口和鼻」,因而設計出這款能隨時變成防毒口罩的胸圍,一個自用,一個給途人用,並已申請專利。這款危急時可與身邊人分享的防毒胸圍,在911襲擊和澳洲最近的沙塵暴也可派上用場。

物理學獎──
孕婦腰椎助平衡

美國德州大學人類學教授夏皮羅(LizaShapiro)與辛辛那提大學的惠特科姆(KatherineWhitcome)發現,孕婦肚子一天一天增大,但她們總是能夠維持平衡不跌倒,原來是因為女性的腰椎結構略有不同,較男性的弧度大,有助她們適應重心轉變,而不會令骨骼和背肌承受因大肚而帶來的更大壓力。

和平獎──
「爆樽」謹記用空瓶

瑞士伯爾尼大學法醫學主管博利格爾(StephanBolliger)發現在酒吧毆鬥時,用空啤酒瓶做武器,比載滿啤酒的瓶子更佳。他們用鋼球擲落半公升的啤酒瓶上做實驗,發現滿載啤酒的瓶子,很快就被爆碎,可能是啤酒的壓力加上碳酸化作用導致,「空瓶子則堅固得多」,不過兩者都足以砸爆頭顱。

生物學獎──
熊貓屎細菌分解廢物

日本相模原北里大學醫學部的田口文明(FumiakiTaguchi,譯音)及兩名華裔研究員宋國輔(SongGuofu)和張光磊(ZhangGuanglei,譯音)發現,大熊貓糞便中的細菌,有助將廚房多餘廢物減少超過90%。田口懷疑大熊貓因吃大量竹,所以糞便內的細菌,可分解最堅硬的食物。

化學獎──
龍舌蘭酒製鑽石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iversidadNacionalAutonoma)三位化學家,成功以該國特產龍舌蘭酒(tequila)製造出鑽石──把濃度80%的龍舌蘭酒放在壓力容器中加熱,就可以炮製出薄片式的鑽石。

數學獎──
鈔票教你數15位數

津巴布韋通脹去年一度飆升至11.2萬倍,創下歷史紀錄,1,000億元只夠乘搭兩程巴士,或買兩條麪包。儲備銀行行長戈諾(GideonGono)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下令發行面額由1仙到100萬億元的鈔票,令他們不用抱着大堆紙幣去街,同時不斷提高存戶每天可提取的金額。不過,有巿民表示銀行不斷發行新鈔,也追不上通脹。

獸醫醫學獎──
有名字乳牛產奶較豐富

英國紐卡素大學的羅林森(PeterRowlinson)和道格拉斯(CatherineDouglas),認為只要人類對動物好,動物也會禮尚往來。他們養了兩群乳牛,對其中一群呵護備至,經常輕輕撫拍牠們,又替牠們取名字;但不帶感情地照顧另一群乳牛。結果發現,受寵愛的有名字乳牛,首次被機器擠奶時較不容易踢腳發脾氣,而且每次產奶會多一、兩公升。

文學獎──
警察集體烏龍發告票

愛爾蘭警方因寫了超過50張告票給一位男士而獲獎,告票上遊客名字都是「PrawoJazdy」──在波蘭語中解「駕駛執照」。警方今年初展開調查,發現警員犯了錯失,抄牌時將「PrawoJazdy」當車主名記下。

經濟學獎──
銀行瞬間可大可小

由冰島Kaupthing、Landsbanki、Glitnir及中央銀行的管理層攜手奪得,表揚他們「證明了小銀行可以迅速變成大銀行,反之亦然」;而且證明同一現象可發生在整個國家的經濟上。

醫學獎──
狂啪手指不會關節炎

美國加州83歲醫生昂格爾(DonaldUnger),花了一生時間,研究「啪手指」的影響。他過去60多年持續每天「啪」左手的指節,但從未「啪」過右手指節,結果證明「啪手指」不會引致關節炎。

諾貝爾得主克特勒(右)變模特兒,示範如何將胸圍戴上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