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全球氣候暖化、減低碳排放的會議,並非只是抽象的環保議題,對全球政治經濟實影響深遠。上一次關於碳排放的京都協議於97年簽訂,但身為碳排放大國的美國卻拒絕簽署,全球碳排放自97年不減反增了25%。
減排升格政經議題
美國拒絕簽署的表面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拒絕量化時間和排量上限。事實上中國的總碳排放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和美國各佔世界的兩成。但限制碳排放等於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這是一個經濟發展和就業的問題,迫使中國改變外交政策,由低調的和平崛起變成發展中國家的龍頭大哥。
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每人平均的碳排放比美國低(美國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國的4倍)。加上全球暖化主要是由已發展國家近百年的工業化所造成,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依靠農業維生的所受惡果更大(天氣不穩、乾旱、風暴等)。況且,中國在政策層面亦做了不少減排、節能、低碳的措施,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的目標亦由7%增至10%,而且會投資700億美元防止毀林。中國人工林面積佔世界三分之一,防止毀林和做人工林很重要,因為毀林佔全球暖化成因的18%。
在會議前,中國釋出善意,同意減低Intensity(濃度)20%,亦即減低每一GDP單位的碳排放。一個很聰明的做法,不是限制碳排放或GDP的總量,而是控制碳排放相對於GDP增加的速度。
近幾年,有賴環保人士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其製作的紀錄片《TheInconvenientTruth,絕望真相》),美國主流民意亦開始意識到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知道氣溫再上升兩度是一個嚴重的警戒線,所以6月眾議院(雖僅以少票)通過,由05年的碳排放量計起,至2020年減17%。不過參議院最終能否通過,仍是未知之數。
倡徵碳稅影響貿易
無論如何,這連串的發展將會造就一個1000億美元的碳市場,包括碳配額的交易市場(Cap-and-tradeSystem在歐洲已蓬勃發展),和碳抵銷(CarbonOffsets,用意是使已發展國家付錢去減少發展中國家毀林)。最令人關注的是,已發展國家如法國會否借環保為名,向發展中國家的入口貨徵收碳稅(CarbonTax),使保護主義借屍還魂。在後金融海嘯年代,政策對市場影響可謂前所未見,故減低碳排放不單只是環保議題,亦是政治外交角力的新戰場,更會對經濟金融有深遠的影響。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