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篇-
【本報訊】牙齒會隨兒童成長,由小一開始脫掉首隻乳齒,恒齒陸續長出,至11、12歲長出最後一隻恒齒,過程中會衍生不少牙齒問題,如多生齒、梁氏小臼齒。牙科醫生指,即使是最常見的蛀牙及牙肉問題,若不及時處理,也可演變成「怪牙」及牙周病,治療手尾更長。
記者:梁瑞琼
衞生署學童牙科保健服務尤德夫人學童牙科診所高級主任潘雄威指,部份兒童會有多生齒問題,較一般人長出多一至兩隻牙齒,多數在上排兩隻門牙中間,父母未必察覺到。多生齒不但影響牙齒排列,阻礙附近的牙齒生長,更會出現病變,引致其他嚴重問題。他稱,未長出的多生齒可引致牙囊積水,形成腫脹,影響附近牙齒生長,少數多生齒更可游走至其他地方,如鼻腔,「揭開(鼻)睇有啲白色,原來係隻多生齒生咗上去」。
梁氏小臼齒則是另一種常見的牙齒問題,潘雄威指,每100名兒童中,約有4至5人長有梁氏小臼齒,這類小臼齒的咀嚼面上長有突出而脆弱的部份,有的長而幼,有的短而粗,容易在進食時折斷,若折斷後缺乏護理,牙髓或會受細菌感染而壞死,也可引致牙瘡。
半數小學生蛀牙
他表示,以上的牙齒問題可透過牙科保健服務發現,從而接受治療,但蛀牙仍是小學生最常見的牙齒問題。衞生署於07至08年度約為36萬名小學生提供牙科保健服務,當中約有一半有蛀牙,平均有兩至三隻蛀牙。
不少家長懶理子女蛀牙,誤以為換牙便可長出健康的恒齒,潘雄威指,若未蛀到牙髓可補牙,否則便需杜牙根,甚至要脫牙,但過早拔掉乳齒,恒齒又未及長出,則會令牙齒移位,日後或要「箍牙」。
他續稱,恒齒在乳齒下生長,一旦乳齒嚴重蛀蝕、發炎,隨時侵蝕未長出的恒齒的琺瑯質,導致恒齒表面不平滑,成為「怪牙」,治療方法更為煩瑣。家長應為子女培養正確的刷牙方法預防牙患。
話你知
牙肉紅腫或因牙周病
牙肉問題是小學生常見的口腔問題之一,衞生署學童牙科服務的調查發現,約三分一的小六生有流牙血、六成有不同程度的牙石,屬初期牙周病症狀,若情況持續,牙肉長期發炎會長出牙周袋,小小年紀便會患上牙周病。
令牙齦萎縮
衞生署學童牙科保健服務高級牙科醫生潘雄威指,小學生未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令牙菌膜積聚在牙齦邊,膜內的細菌會分泌毒素刺激牙齦、牙周膜及牙槽骨等,引致牙齦紅腫流血,牙菌膜被唾液鈣化後,形成牙石,更易積聚牙菌膜,造成惡性循環。
嚴重的牙周病會令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牙菌膜也會萎縮形成牙周袋,引致口臭,加速牙齒脫落。兒童若出現牙肉紅腫、流血及牙石積聚,已是牙周病的初期症狀,必須及早治療,以防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