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書法列文化遺產

粵劇書法列文化遺產

【本報訊】新華社前日引述外電,表示粵劇將連同書法、端午節等21個中國項目,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印證粵劇的文化地位。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現時有待聯合國發出正式通知。粵劇界人士盼政府未來增加對粵劇界的支援,但有專門研究戲曲的學者認為,該決定不會為本地粵劇界帶來明顯轉變,象徵意義比較大。

象徵意義較大

新華社前日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上周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會議,批准76個新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中22個項目由中國申報,包括去年9月由香港民政事務局聯同粵澳兩地文化部門聯合申請的廣東粵劇。
粵劇界人士陳劍聲認為,消息對粵劇界而言絕對是喜訊,希望能以此帶動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粵劇界別,長遠而言令粵劇成為本土文化的代表。
專門研究戲曲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主任李小良認為,消息教人振奮,但短期內不會為粵劇界帶來巨大轉變,「象徵意義比較大,始終香港粵劇界係存在斷層,而政府一直都持輕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