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停牌多月的福記食品(1175)宣佈,獨立非執行董事徐尉玲由於未能「及時獲悉本公司若干關鍵事宜」,已於9月30日離職。公告所指的「關鍵事宜」,乃集團「未能及時完成審核其截至今年3月底財政年度財務報表」。
早於去年9月初,福記財務總監吳國才已基於「私人理由以追求事業上進一步發展」,辭任所有職務,同年12月宣佈取消定期公佈季度業績。個別員工離任,本來是稀鬆平常的事,只是財務總監職責敏感,股東一聽見財務總監離任,必須特別打醒十二分精神。現時本港上市規則不須主板上市公司公佈季度業績,假如福記從不公佈季度業績,股東亦不會認為其披露不足。一向有披露季報習慣的上市公司,突然透明度大減,股東難免會起疑心。
透明度降惹疑心
記得今年初,我在國內一個博客內給予網友一條難題:叫他們評估一下福記的投資價值。不少網友都說,這是一家優秀的民企,為國內跨國大廠及國營火車路線供應飯盒,是一門薄利但保證獲利的生意。福記04年上市至今,盈利翻近6番。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這是一隻高增長回報穩的股票。
然而,我最不明白的地方,是福記不是經營高科技半導體業務,為甚麼每年的資本開支不但長期居高不下,而且連年上升,過去兩年每年的資本開支接近10億元。當強勁的經營現金流,遇上強勁的資本開支,結果是福記需要不斷在市場上配股及發行可換股票據集資。無論福記他朝能否成功復牌,這隻股票肯定不是我那杯茶。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