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點意外她都說人的顛沛流離故事,坊間寫一九四九逃難經歷的不少,更多的曲折離奇傷春悲秋都有,她的視點又如何與別不同呢?
同樣說那大江大海的故事,但她偏要把上一代和下一代拉在一起,上一代的命運,造就下一代的經歷,每一個人既是獨立個體,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但他/她的行動同時也影響着別人。就像一張撒出大海的魚網,東撈西撈一網打盡,鋪展出一闋她稱之為「失敗者」的時代怨曲。
開筆她就把自己的家族扯進來,於是我們知道她生於一九八九年的兒子,竟對於她的故事感到興趣,使她也想起母親,一個堅強勇敢的女子,當年如何抱着兒子隻身渡海來台,一留六十年,從此異鄉變故鄉。
龍氏筆觸向來情感豐富,這趟明顯收起眼淚,好好把故事說出來。從一個人牽引到另一個人,比如從她的父親,接連至朱經武的父親,命運的羅網如此細密而糾結,令人唏噓。
時間是一個分水嶺,站在左邊,或站在右邊,上船還是留下來,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驟看起來似是一念之差、一個觸念,但瞻前顧後,就看見萬事萬物都有因由,不是微小個人可以主宰得了。
從《野火集》至《大江大海》,龍算是完成了一個歷史階段的書寫。她的資源比許多寫作者要多,其他人要寫,得費更大努力。讀罷,覺得書寫是一件神聖而美好的事,手上有一枝筆,就可以把故事記錄下來。說不定,將來還有《大天大地一九八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