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下,投資過快令「產能過剩」成為熱點關鍵詞。中國國際金融董事長李劍閣表示,單純依靠行政政策解決產業結構性問題效益不大,甚至造成判斷失誤,故應由市場自行調節以達到平衡。
他又提到,滙金不再增持中行(3988)、建行(939)及工行(1398),因滙金沒有必要再增持上述銀行股份,否則上述銀行又重返國有企業體制。以投資者熟悉的內銀股,再次引證市場行為應先行,不宜干預。尊重市場力量十分重要,因此他個人不贊成政策巿,股票巿場應由巿場決定。
不宜插手產能過剩
李劍閣指,雖然許多產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但仍有資金不斷湧入。徵稅力度小、包庇逃稅、能源價格低等是吸引投資的幾個因素,惟產業利潤大是「過剩」的主要推手。他表示,政府通過政策限制、行政手段強行關廠,並不能平衡供求、調整結構,甚至還會判斷失誤、弄巧成拙。
他建議應依靠市場自身調節尋找平衡,以完成結構優化,解決產能過剩。他稱,政府應該更加注重改革,放開市場准入,活躍民間投資,並致力提高就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向陽指,中國經濟還面臨全球經濟重整、溫室氣體減排等壓力。金融危機令美國「負債消費」終結,經濟依靠出口的亞洲各國應調整結構,將增長重點改為擴大內需,同時實現市場一體化。
社科院倡拓清潔能源
此外,發達國家是溫室氣體減排規則的最大受益者,而中國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現行的產業結構和投入要素結構將令中國經濟因規則出台而受到衝擊,故應通過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等途徑減少壓力。
中國目前還沒有迫切需要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因為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還是負數,目前通脹還未致帶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