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圍城 - 塵翎

香港圍城 - 塵翎

是的,對於新一代來說,這是離鄉別井的年代。香港人不能再把自己困在圍城內,不能再以為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是必然的路徑。
這時代的人口流動比任何時代都要快速而自由,國際化是基本修行。
呂大樂寫「香港四代人」,說最慘的其實是第三代,即是70後(三十至四十歲的一批),因為他們既沒有上一代的優勢,又沒有下一代的靈活性,卡在中間不上不下不進不退,最是「濕滯」。第四代有機會出頭,但要記着不能跟隨第二代的一套,即是曹仁超之輩成功的方法已不管用,他們要另創自己的遊戲規則。
我想,第四代要走出生天,首先要把自己放進中國的框架裏思考,尋找自己的機會,趁早累積國際與中國經驗。香港變成了中國圍城,「一國兩制」像是一個金剛咒,雖然是保障了香港的基本法治與制度基礎,但中國的超速發展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就是香港因無法融入中國發展步調而自困,還不用等五十年,十年已經看到矛盾。這是可悲又可敬的政治標本現象,香港人適逢其會,只能認命。
所以下一代要走出去,到北京到上海到成都到哪裏都好,年輕是本錢,錯了還有機會翻身。那麼香港怎麼辦呢?自然會有他城的年輕人來這裏找機會,北京和上海精英仍然需要來這裏體會文明的效率與法治的重要,這種經驗的互換,是必然的趨勢,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圍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