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債發行的牽頭行交通銀行,其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在最新一期報告,以「不在乎『送大禮』,只在乎『一小步』」來形容今次發債意義──香港為人民幣開拓國際性債市的上佳踏腳石。不過,一般市民較關心投資國債可否「財息兼收」,昨日多位經濟大師同聲指,人民幣短期內不會大幅升值。
中央智囊:經濟增長始升值
中國貿易夥伴如歐美一直希望人民幣升值,這憧憬被中國國際金融董事長李劍閣打破,他出席「全球及中國經濟形勢與香港未來發展研討會」時透露,中國主權基金日後會加大向外投資,將過多的外滙儲備用出去,以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向陽亦認為,中央短期內不會讓人民幣升值,直至剛回穩的經濟能夠重上增長軌道,以及經濟增長動力由民間拉動。然而,中長期而言,人民幣會有升值空間。
歐元之父蒙代爾(RobertMundell)表示,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個美元年代或可長達100年。他提出理據是要改變一種貨幣地位需要很長時間,美元地位不輕易改變。對於市場擔憂美國會出現高通脹,他認為未來通脹率只會是2至4%。當環球經濟於2、3年後復蘇。
蒙代爾撐美元地位可保百年
蒙代爾又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可望於2011年超逾日本、2030年超逾歐盟,至本世紀內超逾美國,因此於2011年當IMF檢討SDR(特別提款權)比重時,人民幣比重料佔10%。
蒙代爾又提到,中國有龐大外儲,有條件讓人民幣隨時自由兌換,不過這將取決政治因素,以及中國對外滙儲備的應用情況;他認為中國無必要急速將人民幣自由兌換,同時,「最好是緊貼美元」。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曾澍基認為,國債利率優於港元存款,而投資風險評級不高,市民可以考慮作為投資工具;不過債券流動性不高,需要持有至到期日。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說,短期內人民幣將保持幣值穩定,惟明年出口回暖、經濟復蘇後,升值壓力或會再現。
羅家聰說,人民幣相對其他國際貨幣的優勢在於其儲蓄功能,「與其找一隻貨幣寄存,不如存入自己貨幣─人民幣。」
經濟大師評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