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門先後回歸中國,是中共建政60年兩項涉及主權的大事。採用「一國兩制」的模式,更被譽為是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創舉。回歸不僅改變了這兩個殖民地的主權歸屬,更改變了數百萬人的政治生態。回歸12年來,香港的政治民主一直裹足不前,引發的爭拗已令北京一國兩制的構想黯然失色。
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清朝政府戰敗,於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後,清朝與英法聯軍又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英國管治;1898年清朝再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給英國99年,至1997年6月30日。
拒承認不平等條約
三個條約決定了今日香港的範圍。但後來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拒絕承認三個不平等條約。民國政府因戰亂無暇顧及港澳問題。1949年中共建政,次年即獲英國承認;中共為維持與西方打交道,兵臨深圳河後止步。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着新界99年租期臨近,香港前途受到關注。1979年3月,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首次向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香港前途問題;鄧肯定適當時收回香港。八十年代初,英方向中方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方案,包括主權及治權分開,主權歸中國、治權歸英國,但遭中方拒絕。
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樞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台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1982年9月,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堅持三個條約的合法性,要求繼續享有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主權,遭鄧駁回。會談結束,戴卓爾夫人走下人民大會堂台階時,突然跌倒,被海外媒體解讀為香港前途之不祥之兆。
鄧小平提出,香港回歸後,除外交與國防由中央政府負責,其他不變,即繼續保留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實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俗稱「馬照跑,舞照跳,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
中英談判人心惶惶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爭拗,觸發香港市民對前途憂慮,當時一度物價飛漲,股市插水,外資撤離,人心惶惶,移民不絕。直至1984年4月談判終獲突破,同年12月19日,中國總理趙紫陽與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告香港回歸大局已定,北京隨即開始起草《香港基本法》。
但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事件,部份參與《基本法》起草的委員不堪中共鎮壓民運,憤而辭職。北京則大幅收緊《基本法》中一些敏感條款,包括引入後來引起50萬港人上街的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的條文。被喻為末代港督的彭定康1992年上任後,即推行政改方案,但遭中方強烈反對,被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斥其為「千古罪人」。回歸前的最後一屆立法局無法直通過渡1997年,中方另起爐灶,成立臨時立法會。
1997年6月30日深夜11時30分,香港主權交接儀式在灣仔會展新翼舉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總理李鵬,英國查理斯王儲等兩國政要出席。7月1日零時來臨之際,英國國旗及英治香港旗降下,象徵香港英殖時代結束;零時剛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及香港特區區旗升起,中國國歌奏響宣告香港回歸中國。
令人遺憾的是,主導香港回歸、一國兩制創始人鄧小平,於1997年2月19日病逝;他的遺孀卓琳代表他踏足香港出席回歸儀式。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與香港一樣,按一國兩制模式回歸中國。中國組
當年金句
「彭定康先生將來在歷史上,要成為香港的千古罪人!」
---時港澳辦主任魯平斥時港督彭定康出台新的政改方案
領導人語
「黃華、耿飆兩位胡說八道!」
---中英談判期間,中國外長黃華、國防部長耿飆表示香港回歸後可考慮不駐軍,鄧小平公開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