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新保守主義大師克里斯托(IrvingKristol,一九二○至二○○九年),於九月十八日辭世。新保守主義尊崇個人自由,在經濟上主張市場機制,在外交上主張向全世界推行美國式民主和資本主義。克里斯托對美國政治與外交政策的影響近四十年。
素淨的松製棺木緩緩降入墓穴。送葬者在親屬領頭下,一一出列,鏟起泥土,灑上棺木。只有當整具棺木為塵土覆蓋、映入眼簾皆為塵土時,儀式才算完成。
種下智慧和政治種子
這就是猶太式葬禮,簡單、樸實而不煽情肉麻,必然符合上周二(二十二日)由親友下葬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大師克里斯托的喜好。葬禮前的簡約追悼儀式,同樣適合這位實事求是的人;一共只朗誦兩首詩、一篇為逝者祈禱文,還有兩篇簡短致辭:一篇是猶太教士的讚揚,另一篇則是他兒子比爾令人動容、樸實的追憶。
克里斯托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融合了實事求是與真正慷慨的精神。他是一個真正的好人,鄙視刻意表現良善,總以令人解除武裝的魅力和不可抗拒的微笑,轉移別人的感激或景仰之意。這或許是出自他的道德謙卑感。對於克里斯托而言,善舉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平淡無奇;其善舉的受益人往往年輕且寂寂無聞,在他辭世後發出雪片般大量的感謝電郵、信件和其他證詞,可資為證。
克里斯托的傳記已經在上百處為人傳誦。他是當代的偉大知識分子、運動催生者、雜誌創辦人,兩代思想家的培育者;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替我們種下智慧和政治生活的種子。
在他居住華府的二十一年間,我何其有幸與他相識。我可以證實一件事:他的沉着超乎常人。他這個特徵在於完全不會記仇;焦慮、怨恨和痛苦對他而言都很陌生。這當然讓他在保守派圈子中顯得極不尋常,我們這群人總認為世態炎凉且每下愈況,因而暴躁易怒。但克里斯托卻從不暴躁。他平靜而幽默的謙遜措辭,總透出穩健、沉着、通達情理。
我個人認為,克里斯托的驚人沉穩,源自於意義深遠的謙遜,首先是發於自省。他二十歲時在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擔任機械學徒,發覺自己的未來不在鉚釘。他曾笑着回憶,他負責的戰艦炮塔竟指往錯誤方向,只能朝內射擊,將正中艦橋。
他對二次大戰擔任步兵赴法國的經歷同樣謙遜。(「經歷?」他曾對我說:「我們根本搞不清楚狀況。」)他不自視為英雄的觀點,同樣延伸到人性其他層面,包括政治、野心以及改造人性的宏偉計劃。
這點呈現於他最為人稱頌的力作,也就是對現代自由主義與其改造人與社會的宏大目標,極犀利且具破壞力的批判。但他的懷疑態度,也讓他經常排拒保守派的反熱情主義,例如近來對家庭結構變遷的集體恐慌。
克里斯托對傳統和既有的規範都保持敬意,但他也認為,企圖遏制其演變將是徒勞無功且違反人類天性。他從來不謾罵企圖停止歷史巨輪。他所關注的不在於如法國非婚姻的「公民結合契約」等家庭形式的興起,而在於這些形式能否及時執行傳統家庭的基本功能,從價值觀的代代相傳,到年輕男性的社會化。
創辦最具影響力雜誌
這種懷疑主義的精神與智力上的心胸開放是一大奇蹟。克里斯托的一大功績,在於把這種精神注入到當代最嚴肅、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政策雜誌《公眾利益》。克里斯托在一九六五年參與創辦該刊,並在四十年後停刊;他處之泰然地說:「沒有雜誌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一個新的時代,一份新的雜誌。二○○九年九月八日,《公眾利益》的後起之秀、新季刊《全國事務》出版。儘管克里斯托在其出刊十天後辭世,但他已寫信給比他年輕兩代的總編輯,表示樂於見其創刊。
該刊有如初生嫩芽,卻也是偉大美好生命的遺產;這是克里斯托在闔眼前最後看見的事物,我們未來將看到更多類似的雜誌創刊。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