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有大收購才集資紀勤盼加快拓投行業務

滙控:有大收購才集資
紀勤盼加快拓投行業務

【本報訊】滙豐控股(005)年初進行逾1400億元世紀供股,行政總裁紀勤表示,除非再有大型收購行動,才會再考慮透過股東募集這個合乎邏輯的方式集資,否則他看不到集團有增資擴股的需要,現階段滙控日程表上亦沒有大規模收購項目。
記者:劉美儀

滙控剛宣佈將行政總裁辦公室從倫敦遷回港,確立以亞洲為龍頭拉動整體增長的策略。作為本港第一大銀行,紀勤期望,滙豐可在併購、新股上市及配股融資等投資銀行業務領域上,加速發展。
渣打集團(2888)繼去年底供股後,上月初再配股集資10.2億英鎊(約134億港元)。里昂證券早前發表報告指出,不排除滙控進一步集資,料規模最少涉100億美元,故維持「沽」滙控「買」渣打的建議。
紀勤上周五接受訪問時指出,滙控供股集資所得,已足夠用於自然業務增長及應付一般併購需要,目前集團核心資本及整體資本充足率,分別達8.8%及逾10%,貸存比率更低於80%,是全球資本最充裕及流通性最高的銀行之一,有證券行對滙控資本欠缺的估計,只是個別意見。

核心資本充足率達8.8%

市場關注監管機構進一步提高銀行資本要求的可能,他指出,滙控旗下在全球主要市場設有附屬機構,本身各具備足夠資本,滿足分行規模及營運需要,此模式已成為當局對銀行資本監控的參考範本,他不認為監管當局會對滙控現時資本狀況,提出增加的要求。
若滙控成功在上海國際板上市,將可透過在內地發行新股集資,達致增資的效果。較早前有消息稱,滙控已委任中金和中信證券作為內地上市的賬簿管理人,集資金額料最少30億美元(234億港元),最高可能達73億美元(569億港元)。
隨着紀勤稍後常駐香港,滙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亦將於明年2月起,升任為滙豐銀行行政總裁,職務範圍由中港區擴闊至亞太區。內地證券市場是滙豐唯一尚未在國內參股投資的金融領域,市場指滙豐正洽商入股內地一家中型證券公司興業證券,對方持有內地一二級市場證券業務牌照。在內地參股組建合營證券公司。

滙豐擬入股內地證券行

王冬勝期望,滙豐在內地參股證券公司的商討,最理想是集團能獲准於內地上市前,達成入股協議,因屆時該證券公司便可涉足滙控新股上市的分包銷工作。不過他強調,滙控上市仍處於討論初階,要視乎內地法規及審批,現時無法預計上市時間,亦難評論滙豐能否於年底前參股證券公司。
大中華地區目前對滙控的稅前盈利貢獻比率超過三成,王冬勝不願就未來攤佔比率釐訂指標,或作出預測,惟相信會逐步增多。
與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相類的內地與台灣之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外界估計年底前正式簽署。他表示台灣現時經港流入內地資金,約佔本港整體資金流20至25%,基於本港法制的優勢,相信即使協議出台後一段時間內,對本港影響不大。
較早前,滙豐銀行內部成立了由王氏領導,包括兩岸三地行政總裁在內的工作小組,探討兩岸金融發展空間及珠三角經濟融合下的商機,亦研究滙豐中國在上海總部以外,於其他省市如廣東省增設區域中心,以加強地方發展的可能。

抱有疑問
回歸香港英傳媒憂難溝通

滙豐控股(005)明年2月起,將集團行政總裁主要辦公室遷回香港,表達將發展焦點西向東移的決心,香港本土對此評價正面,指其以「回歸」方式重臨香江,不過,同時是英國最大銀行的滙控,將權力重心一分為二,包括常駐香港的行政總裁及常駐英國的主席,英國傳媒對此雖感到理解,但仍抱疑問。

可博取北京好感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文章指出,市場關注滙控行政總裁常駐香港後,難以與以英國為基地的機構投資者進行溝通,同時較難與常駐英國的財務總監為業務進行溝通。不過,文章以「精明的政治策略(cannypoliticalmanoeuvre)」來形容滙豐這次舉措,能夠默默地博取北京中央的好感。
英國《泰晤士報》的專欄文章指出,滙控行政總裁必須帶同旗下一班高級管理層團隊遷移香江,否則難以「肩並肩」溝通,亦難以提高士氣;由於扎根英國,享有較佳的監管和法律,相信滙控短期內不會更改總部註冊地。

《金融時報》有文章分析滙控行政總裁常駐香港的舉措。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