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青少年吸毒、援交問題令家長、學校、政府頭痛。校園除了驗毒以外,有辦學團體嘗試推廣粵劇教育,給學生灌輸中國傳統道德價值。校長、學員均認為,戲曲內容可潛移默化,能夠培養出堅毅、自信等當今青年缺乏的特質,有助預防青少年問題。
記者:雷子樂
經典劇目《帝女花》的駙馬周世顯和長平公主都有一起服毒,但他們不是受朋輩影響,一時苦悶去索K,而是國難當前,新婚之夜雙雙服砒霜殉國殉情。《紫釵記》的男主角李十郎也面對權貴盧太尉威逼利誘,不過他沒有為了金錢去「做援交」娶富家女為妻,最終都與霍小玉劍合釵圓。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的粵劇學員、預科生徐詠詩說,駙馬和長平公主的故事,帶出對國家、愛情忠貞的傳統價值觀;李十郎和霍小玉的經歷,也顯出古人對愛情、對事物的堅持。九龍樂善堂主席兼中學部主任委員齊光華表示,粵劇是一種軟性教育手法,曲詞內的道德價值觀易令青年潛移默化。
齊光華認為援交、吸毒問題,或多或少與學生缺乏自信有關,舞台經驗能今他們戰勝心魔。余近卿中學02年起已在中四的文學、中文課引入粵劇教育,07年一班學生更走出校園,穿上戲服來到龍劍笙、梅雪詩公演帝女花的場館。那夜學生們雖只負責迎賓,但校長徐蔣鳳說:「睇到大老倌嘅唱腔、做手、身段,都係開咗眼界。」
曲詞瑰麗是中文教材
「落花滿天蔽月光」、「霧月夜抱泣落紅」,傳統戲曲一詞一字遠較當今「潮語」瑰麗,是很好的中文教材。徐校長說,中學生最大問題,是缺乏堅毅精神,凡事容易放棄,但粵劇講求苦練,吊桑子、雲步、碎步等功架殊不簡單,有助培養學生的毅力。
負責粵劇組的林德真老師稱,對於特別活躍的學生來說,音樂是很好的切入點,如開窗等虛擬動作、將軍、公子等扮相也能吸引他們。長幼有序的觀念,令平日「多嘴仔」上戲曲班時變得定性。樂善堂正計劃在旗下學校推廣粵劇教育。
學員心聲
台上成功 增加自信
「台上嘅成功感,係援交、吸毒唔會搵到!」預科生徐詠詩表示,學了6年粵劇,令她有很大的轉變,由以往內向、缺乏信心,變得充滿自信,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凡事學懂包容。她曾在學校音樂節粵曲歌唱比賽中,以一曲《竇娥寃》獲得子喉獨唱季軍。
曾被嘲鬼佬唱戲
她昨天扮演《帝女花》的長平公主,與僅學了一年粵曲的駙馬李星衡示範其中一幕,「相擁抱,相偎傍,雙枝有樹透露帝女香」,字正腔圓,做手、眼神也有板有眼。他們每周排演一次,李星衡笑說,初唱粵曲時,曾被批評似「鬼佬唱大戲」,大受打擊。克服困難的方法是不斷練習,「放咗學、臨瞓前都去唱」,結果進步神速。
他們也關心青少年濫藥、援交問題,徐詠詩認為,問題學生缺乏關心,受朋輩影響,靠濫藥獲取自信,「學咗粵劇,覺得有專長,唔使咁樣去建立自信」。李星衡說,吸毒與青年人壓力大,想逃避現實有關,「只要有樣嘢自己鍾意,唔一定係粵劇,起碼可以將自己帶出個框框」。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