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爭取獨立二十年,最終被政府否決。爭取二十年,可以想像那份期望有多殷切,以及被推翻後有多失望。為安撫可預期的不滿情緒,政府遂答應增撥資源。但錢不能只花在平息情緒上而政府全無得着,於是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無端爆出一個「顧問委員會」,由曾特首親自欽定,目的自然是在收束權力。
「受人二分四」的廣播處長,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還未知道由誰擔當委員,作風如何,已「識做」的表示兩者關係如同「好朋友」,不覺被監察。有朋自政府來,不亦樂乎!
獨立不成反被縛
於是整件本來很兀突的事情,都變得一目了然。港台要求獨立,政府卻反而送它一個好朋友作伴。如同你想搬家學習自立,你爸爸卻在你房中組一隊智囊團。這完全是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決定,兩者間並不連貫。但假如父親給了你一筆零用錢,那麼事情就接上了軌,因為那一筆金錢和數碼玩具,變成了「掩口費」。然後接下來的便不難想像,孩子興高采烈的四處宣揚,家裏多了很多新的好朋友。
黃華麒表示委員會並無實權,一年只開幾次會討論大方針,不會干預日常運作。大方針,不就正是指導編輯自主的方向嗎?假如該會無實權,說話無份量,是否即是傀儡?那麼,它是政府的傀儡,還是市民的傀儡?更讓人疑惑的是,既然如此,那這個委員會成立來幹嗎?是給處長機會重申編輯自主的立場嗎?重申給誰看?
當委員會成立之後,可以預見到的是港台編輯自主的聲音會如溫水煮蛙式的萎縮。因為這個委員會,是由曾特首親自委任的。曾特首處事的座右銘,除了「做好呢份工」,還有「親疏有別」。安插港台的新委員,既是處長的好朋友,更是「當奴」的自己友,哪一個更親,不在話下。在意見分歧的時候,自然見人心。
港台不但獨立不成,反而自主受縛,豈不荒謬?在新方向下的港台,只會多了一個政府喉舌。在這情況下,如何會做到如特首所講,能代表大眾?曾特首本身也不是民選的,他自己已不能代表民意,由他任命的,更沒有代表性。反而講求收視的商營電台電視節目,更具代表性。有人認同,才有觀眾,節目才能做下去。用商營電視頻道的《頭條新聞》能屹立廿載,多多少少,都證明了政府不得民心的現實。
果醬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