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斯基在影壇的地位,可跟已故名導史丹利寇比力克比較。兩人都不甘於將自己定型,作品風格迥異多變,愛挑戰不同類型,亦對人性了解得很深。波蘭斯基一生充滿悲慘經歷,令他對罪惡特別敏感,在電影刻劃人性陰暗面與犯罪傾向入木三分。
1962年,波蘭斯基憑首部劇情長片《水中刀》在影壇嶄露頭角,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67年執導的《天師捉妖》,堪稱是港產殭屍片的老祖宗,因為在往後很多殭屍片常見的蒜頭、桃木釘和見光死等情節,其實都是承襲自此片。翌年的《魔鬼怪嬰》更多次獲選為史上最恐怖電影之一,把無助太太懷魔鬼胎兒的故事,拍得驚心動魄,他亦憑此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1974年的《唐人街》,被譽為是史上最經典黑色電影之一,片中波蘭斯基用刀割破積尼高遜鼻子一幕,令觀眾印象深刻,他更憑此片榮膺金球獎最佳導演。1979年的《黛絲姑娘》,也將驚艷絕倫的娜塔莎金斯姬捧成國際巨星。
《鋼琴戰曲》再震動影壇
但此後波蘭斯基似乎無以為繼,往後執導的幾部作品都乏善可陳,沉寂近20年,外界認定他江郎才盡,直至2002年,他憑一部《鋼琴戰曲》再次震動國際影壇,片中他將自己童年時經歷的大屠殺回憶,投射在顛沛流離的鋼琴家史標曼身上,將猶太人的慘況重現人前,此片讓他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及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攀上導演生涯高峯。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