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電訊管理局宣稱全港遠足徑九成半有手機網絡覆蓋,惟行山友仍然經常遇上「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窘境。香港大學最近研究港島徑與大嶼山鳳凰徑的手機網絡,發現訊號只是「有限供應」,五大網絡商中以電訊盈科表現「最削」,多個郊遊熱點的訊號都若有若無。
記者:黃偉駿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星煒由去年底開始,研究本港郊區的網絡,他說是因為看到接二連三有行山人士失蹤或失救致死的意外,「好多事主打唔到電話求救先出意外。」
一名參與研究的學生到大嶼山鳳凰徑、港島徑共22條行山徑收集數據,記錄五大電訊商:電訊盈科、香港流動通訊(CSL)、數碼通、中移動香港(萬眾)與3香港的手機訊號,發現即使在同一行山熱點,不同網絡的訊號可以差天共地。市民可上網 http://mlearning.eee.hku.hk/mns/瀏覽。
電盈訊號若有若無
張星煒把手機訊號分為一至六級,一至三級屬訊號理想,接收清楚,在網頁的地圖上分別以淺綠、深綠及黃色代表;第四級橙色代表訊號一般,第五級紫色屬訊號欠佳及通話時斷斷續續,鮮紅色的第六級代表則訊號嚴重不足,隨時斷線或無法打出。沒有訊號的地點用灰色顯示。
記者根據該網頁資料比較,發現以CSL與數碼通整體表現較佳,在多條行山徑都收到手機訊號;但號稱全港最大電訊商的電訊盈科,卻表現「最削」,在多個行山熱點中,訊號均是若有若無,稍「訊」即逝。
以鳳凰徑第11段貝澳至東涌道為例,CSL與數碼通的訊號,都是綠色、黃色或橙色,代表接收到訊號;但電盈的網絡,除了接近芝麻灣道一小段外,幾乎整條行山徑是紅色。港島徑情況相若,電盈在多條行山徑的地圖上都是一片紅。
「唔肯花錢起發射站」
張說訊號差異跟電訊商有否在這些郊區興建發射站有關,「有啲電訊商覺得,客戶喺呢啲地方用手機嘅機會唔多,就唔肯花錢起咁多發射站。」
電訊局現時有公佈手機網絡在郊區的覆蓋率,但只反映該地段的整體覆蓋,即是只得一個電訊商在該地段有訊號,電訊局也會視為有覆蓋,而目前也只得CSL、3香港與中移動香港自願提供本身在郊區的覆蓋率,電盈與數碼通均拒絕提交。
部份行山熱點手機網絡商表現
1.鳳凰徑第10段:東涌道至水口 最強:CSL 最弱:電訊盈科
2.鳳凰徑第11段:貝澳至東涌道 最強:數碼通 最弱:電訊盈科
3.鳳凰徑第3段:白公坳至昂平 最強:3香港 最弱:電訊盈科
4.港島徑第2段:薄扶林水塘至貝璐道 最強:3香港 最弱:數碼通
5.港島徑第4段:灣仔峽至黃泥涌峽 最強:數碼通 最弱:電訊盈科
資料來源:港大電機電子工程學系
土炮研究
教授$5000自製偵測儀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星煒的郊區手機網絡研究,只花了5,000元成本,便用最簡單的方法製造了一部土炮儀器,令各大電訊商在郊區的表現無所遁形,電訊商則一般要使用過百萬元的精密儀器進行實地偵測。
學生行遍22行山徑
張星煒表示,電訊商的百萬元儀器非常精密,除了能偵測郊區的手機訊號,還具備多項功能,但他的研究只需偵測郊區的手機訊號,於是便土炮製作,將幾部不同網絡的手機,連接到一部已預設了特定軟件的電腦,然後進行實地記錄。
今年初該系四年級生文家豪背着這部土炮儀器,行遍港島徑與鳳凰徑22條行山徑共150公里進行記錄。文家豪熱愛行山,所以不覺是苦差。他每經過一地點,儀器除了會記錄手機訊號,接駁了電腦的五部手機,也會自動致電天文台的電話錄音,測試話音清晰度,「我哋仲會記錄埋當日天氣,因為落雨都可能會影響結果。」
本報記者
專家教路
拉天線舊款手機接收力強
多個手機網絡商未能完全覆蓋行山熱點,有學者教路,接收訊號除了取決於網絡商,也與行山友身處位置是否開揚及手機電力有關。因此行山友出發前必須多帶電池傍身,呼救時盡量爬上高位。
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高級講師周海林指出,行山友手機接收不清,可能因周遭山峯遮擋訊號,「行高啲,望得越遠越有着數,唔好留喺谷底。就算困,高層收到訊號嘅機會都大過低層。」
多帶電池作後備
周海林又建議,行山友可帶備可外接天線的舊款手機,增強接收能力,「有天線伸出嚟,訊號可以增強10倍。」若果訊號微弱,手機會自動提高耗電量嘗試擴大接收範圍,因此電池耗得特別快,「市區近接收站,用電少。無論新款定舊款手機,去到郊外就好快用完,如果冇多嚿電喺身就玩完。」
若果上述方法都行不通,行山友須出動一般電器店有售的「409對講機」。周海林解釋,此機佔用的民用波段毋須領牌,9號頻道公認用作呼救,其他行山友接獲訊息時可即時伸出援手。他又叮囑行山友出發前通知家人行山路線,並切忌單獨上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