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經濟好淡紛呈宜作兩手準備

暢談富論:經濟好淡紛呈宜作兩手準備

踏入第三季,各國的經濟數據繼續帶來鼓舞的訊息,帶動股票及商品市場節節上升,但同時亦有部份數據表現仍然令人憂慮。金融海嘯的最壞時刻或已過去,惟我們相信環球經濟仍會在一段時間內維持低增長狀態。因此,投資者在投入股票市場以捕捉復蘇機遇時,暫時仍不適宜過度進取,可考慮將部份資金分散至債券市場,務求攻守兼備。
隨着各地政府的救市措施漸見成效,金融業及信貸市場回穩,樓市亦出現見底迹象,市場焦點已非如何擺脫衰退,而是經濟復蘇的步伐及力度。在今次的金融危機中,以歐美為首的已發展國家無論在金融業、汽車業、製造業、消費業等均受到重挫,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復元。

復蘇步伐變數多

以美國為例,當地的企業及人民正經歷漫長的減債過程。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在次按危機爆發前,消費開支佔美國經濟約70%,國民普遍透過借貸進行消費。然而,受到信貸緊縮、失業率上升、儲蓄意欲增加等因素影響,消費對該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大不如前。雖然不少數據均預示當地經濟可能已走出谷底,市場並預期美國經濟可於第三季回復增長,但未必是「高質素的增長」,經濟回升很大程度依賴政府的干預。美國聯儲局維持利率不變,會後聲明表示經濟已呈現復蘇迹象,市場擔心美國政府可能正為「退市」鋪路,儘管我們預期美國政府不會太快全面「撤出」,但退市後經濟能否持續復蘇仍有待觀察。
誠然,與去年底及今年初相比,環球投資氣氛已明顯改善。截至9月18日,MSCI世界指數年初至今上升了23.8%;同期,追蹤一籃子19種商品價格的CRB指數亦錄得13.3%升幅,但鑑於不明朗因素仍未完全消除,一旦市場有任何重大負面消息傳出,升浪可能會戛然而止。
投資者在這種市況下宜作兩手準備,一方面透過投資股票捕捉經濟復蘇的機遇,另方面透過投資高質素的債券,分散風險兼收息。
部份投資者或會問,經濟開始復蘇,為何仍投資債市?債券的防守性一般較股票強,除可在現時市況仍未完全明朗時分散風險,債券亦可因市場趨勢而受惠,其中之一是美元弱勢。

分散風險買債券

相比之下,亞洲貨幣前景明顯較佳。除擁有豐厚的外滙儲備外,以中國和印度兩大「經濟火車頭」為首的亞洲國家,亦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協助當地經濟迅速走出衰退的陰霾,並吸引資金持續流入,支持亞洲貨幣造好。此外,部份企業及新興市場政府債券的估值仍然偏低,細心選擇的話亦可是理想的投資機會。
各地央行向經濟大規模注資,有關通脹及加息潮重臨的討論不脛而走。我們認同通脹可能是未來3至5年的重要課題,但短期而言未免過慮,原因是多國的失業率仍然高企。然而,投資者仍須密切注視通脹發展,可考慮投資浮息基金、國庫抗通脹證券、維持短存續期等作對冲。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