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中共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中共建政以來首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內,它大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中國進入了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對外,它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自我封閉的狀態,令中國向世界開放。但由於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共高幹子女參與倒買倒賣商品,從中牟取利益,損害公眾利益等貪腐行為,成為1989年六四事件的導火線之一。
1976年文革結束後,中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人民生活貧窮、工農業技術落後,國家財政赤字嚴重。與此同時,中共亦面臨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但隨鄧小平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三度復出,並確立了他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中國的政策產生了歷史性的劇變:由毛澤東時代進入了鄧小平時代;不再以階級鬥爭為政策中心而是轉移到經濟建設上;衝破計劃經濟的枷鎖,逐步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
「大包幹」改革的起點
資料顯示,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為3,645.2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內人均生產總值為381元。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34元。當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即人均年收入低於100元者,多達2.5億人。
由於鄧小平提出「要允許一部份地區、一部份企業、一部份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同年12月底,安徽省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為解決溫飽問題,秘密簽定契約,將屬於國家的集體耕地包產到戶(俗稱「大包幹」),成為中國改革的起點。
大包幹打破了舊有吃大鑊飯的體制。它雖然保留集體組織的形式,但土地經營權完全掌握在農民個人手中,他們可自行安排生產,除國家稅捐外,收穫全部歸己。農民的收入因此大大提升,部份農民更躍升為萬元戶(年收入逾萬元)。
為進一步推動改革和開放,1979年7月15日,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參考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香港、台灣和南韓)的發展經驗,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為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中外合資企業存在,意圖從中學習國外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1984年,又進一步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洲地區闢為經濟開放區。
高幹子弟 搶閘暴富
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令中國經濟取得迅速發展的同時,以鄧家子女為首的中共高幹子弟紛紛下海經商,搶閘暴富,利用權力從價格「雙軌制」等政策中牟取利益,引起民怨沸騰。當時,中國的物品價格除了按供求關係調整的市場價格外,部份重要物資,如雪櫃等電器,會用低於市場價格提供給指定企業,稱之為計劃供應。同一種物資,市場與計劃之間的差價十分大。於是許多高幹子女利用特權,佔有計劃物資轉到市場高價出售,從中取利,損害公眾利益,被稱為「官倒」,當中鄧小平長子鄧樸方、趙紫陽兒子趙大軍和李鵬兒子李小勇等被稱作中國最大的官倒。1989年,學生提出「反官倒、反腐敗」,鄧樸方的康華公司等首當其衝,埋下六四事件其中一條伏線。
中國組
當年口號
「手術刀不如殺豬刀,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民間已意識到知識貶值
領導人語
「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
---四川人俚語;被鄧小平用來表述在經濟建設中不要拘泥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