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但有多少人能勇敢面對死亡,有多少人會為自己日後的喪禮決定用中式還是西式安排,甚至選用棺木款式。為讓市民了解死亡真實一面,由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的「美善生命計劃」,成立了全港首個一站式生死互動網站,讓市民訂立臨終前及死後心願,或為個人編寫大事回顧,讓後人緬懷之餘,同時可知道如何處理喪親之痛。記者:馮永堅
美善生命計劃總監陳麗雲昨在記者會表示,不少港人仍堅持傳統中國觀念,出於忌諱而不談死亡;然而出於誤解,對死亡也深感懼怕。她指,本港去年有4.18萬人離世,死亡實是生命的一部份,了解它反可減低不安及恐懼。
喪親之旅助解情緒問題
經過大半年研發,一站式生死互動網站終在本月誕生。網站以卡通及輕鬆手法介紹生前死後的注意事項,並分開「生死之旅」及「喪親之旅」兩部份。市民可在生死之旅中訂下自己死後的意願,如喪禮用甚麼宗教儀式、用哪種款式棺木等;他們也可錄製個人一生經歷或「威水史」,及臨終前想說的話,將心願或記掛的事告知後人。而喪親之旅則是透過多個感人個案及專業人士分享,讓市民正面面對死亡,體會親人離世傷痛。網站會模擬失去子女、父母或配偶等不同情況,詳細列出解決情緒問題方法。
妹遭樹壓死一年未釋懷
「去年妹妹因為意外死咗,屋企人都好唔開心,不過都要生活落去。」憶起去年在赤柱不幸被塌下大樹壓死的妹妹莊頌賢,莊紹賢仍難掩失落。她指,去年是活得最辛苦的一年,每逢節日及妹妹生忌及死忌,會特別想念妹妹,只好與家人外出吃飯或旅行散心。時間暫未令紹賢減少對妹妹思念,但她指即使再難過,也要好好活下去。
陳麗雲說,網站今年底會加入更多元素,如網上墓園、電子慰問卡及關於死亡的電影等。市民可登入網站 http://www.enable.hk,認識死亡及記下自己心願。
避免向喪親家屬說「節哀順變」
【本報訊】每逢佳節倍思親,香港這個中西文化集中地,雲集了中西方多個節日,港人可能每隔一、兩個月就遇上節日而觸景傷情,倍思念去世親人。美善生命計劃教學顧問田芳表示,市民不要因忌諱而不在節日探望喪親家屬,但最好不要向他們說「節哀順變」等說話,以免令他們情緒不穩,最好是聆聽他們的問題。
不要搬屋轉工添壓力
田芳昨表示,每逢中秋、新年及聖誕等節日,有親人死去的家屬通常會較不開心,情緒也會較為波動,「本來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咁過節,無咗一個家人點會唔開心。」她指,市民盡量避免向喪親家屬說「節哀順變」等說話,最好是專心聆聽他們有甚麼問題,也不要強迫他們參加節日慶祝活動。
此外,不少喪親家屬都會搬屋或棄置死者遺物,以免睹物思人,但田芳指,失去至親已是一大轉變,建議他們喪親後一年內都不要搬家或轉工,避免因要重新適應生活而增加壓力。
關懷喪親人士小貼士
‧專心聆聽他們心事
‧盡量不要說節哀順變
‧不要強迫他們忘記過去
‧不要強迫他們參與節日慶祝活動
‧在節日前主動聯絡他們以表關心
資料來源:美善生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