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手術後棉屑殘留婦眼內總監為醫護解畫稱意外

眼手術後棉屑殘留婦眼內
總監為醫護解畫稱意外

【本報訊】一名女病人今年6月在東區醫院接受青光眼手術,事後有棉花殘留眼內,需要再次接受手術取出,港島東聯網行政總監任燕珍揚言醫護人員已按程序點算棉花數目,相信是棉花在過程中脫落,企圖為事件降溫,但有眼科專科醫生指,脫落的棉花雖然細小,但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應留意得到。
該名女病人於6月到東區醫院,接受右眼青光眼小樑切除手術;為減少疤痕增生,醫生將6塊浸有抗癌藥的棉花,敷於眼球內傷口位置,然後取出,事後核對棉塊數目無誤。同日黃昏,醫生巡房時以驗眼儀器為病人檢查,發現眼內有異物,隨即進行第二次手術,把異物取出。
任燕珍昨日解釋,手術時病人躺卧,加上中國人眼睛是黑色,不易察覺眼內有物件,「(異物)非常微細,得1mm(毫米)乘1mm(毫米),即係一個鉗都揸唔住,懷疑係棉花喺浸藥嘅時候脫落。」

專家指錯誤可避免

她表示,其他醫院從未發生類似意外,今次醫護人員已做足工作,「佢哋都好驚,明明做足嘢、做啱嘢都會有意外。」不會責罰,會支持他們;又解釋第二次手術只是「拆咗原本條線」,對康復影響不大,院方會嘗試物色取代品,建議醫管局採用。
不過,眼科專科醫生甘定洸認為錯誤可以避免,「(手術期間)醫生唔會行開,(棉花)甩出嚟應該睇得到。」他說若棉塊長時間留在眼內,會引致發炎;巿面沒有預先剪裁好的眼部手術專用棉花。
周一嶽表示,已要求醫院管理局根據既定機制處理今次醫療事故,並向病人及其家屬解釋清楚事件。

港島東醫院聯網設評分制

【本報訊】港島東醫院聯網公佈今年三大工作計劃,包括設立病人狀況評分制度;擴充日間化療中心服務及開設精神科分流診所,東聯網行政總監任燕珍期望病人狀況評分制度能幫助醫護人員及早識別病情不穩定的病人。

擴建化療滴注室

院方利用血壓、脈搏、體溫、精神狀況及每分鐘呼吸次數共五項資料來計算病人預警指數,由最低0分至最高6分,若分數達4或以上,代表病人需要醫生即時診治,甚至深切治療服務,任燕珍形容,系統猶如醫院內的「共通語言」,用同一準則做判斷。
此外,該院正擴建兩間化療滴注室,預計明年首季完工,由現時容納20名需短滴注的病人,擴充至容納26名需要3至4小時長滴注的病人,預計可增加5%日間化療服務人次,同時減少271天住院病床日數。
聯網內的精神科分流診所亦在今年7月開始運作,縮短非緊急類別病人的輪候時間,運作兩個月來,病人輪候時間由48周減至42周,病人完成四次診治後,會再由醫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