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鐵近東區海隧九龍出入口的藍田茶果嶺道啟田配電站,發生罕見奪命意外。4名消防裝置技工,昨日凌晨在現場檢查溴代三氟甲烷氣(簡稱BTM)滅火樽期間,懷疑有人誤按掣鈕,令氣樽內的高壓液體突然氣化噴出,頂部的銅製樽蓋受壓破裂斷開,有如炮彈般激射打中一名工人胸口。氣樽如陀螺般急速旋轉,再打斷工人腳部,然後飛彈半空墮地,最後撞穿鐵絲網飛入工場內,另一工人則在閃避時跌斷手,兩人送院搶救後一死一傷。 記者:程智堅、張培生、劉柏麟
死者巫瑞麟(26歲),傷者姓何(30歲),與另外兩名工人同受僱於一間註冊的消防裝置承辦商美圖工程有限公司。昨日凌晨1時45分,4人在啟田配電站檢查3支BTM(Bromotrifluoromethane)溴代三氟甲烷氣滅火樽。他們將滅火樽逐一搬出配電站外行人路磅重,檢查有否漏氣。工人發現其中一個約兩呎高、13吋直徑滅火樽,重量比正常樽身連滅火劑總重118公斤(近260磅)為輕,懷疑滅火樽漏氣,於是由姓巫工人將該支氣樽搬開,準備作進一步檢查。
陀螺式旋轉 另一傷
巫疑不慎按下樽頂開關,導致樽內壓縮液體迅速氣化向樽頂噴出。由於氣樽疑未加設洩氣裝置,強力噴射的氣體在沒有出路下在樽頂爆炸,銅製樽蓋當場斷開,飛彈而出。
目擊者稱,現場傳出「砰」一聲巨響後,約半呎長的樽蓋如炮彈般直射向姓巫工人,他閃避不及,胸口被擊個正着,當場重創倒地。此時,脫掉樽蓋的滅火樽如陀螺般在地上高速旋轉,打斷巫的左腳,傷口深可見骨。氣樽繼而飛彈3呎墮地,最後撞穿鐵絲網飛入配電站內。另一姓何工人閃避時跌倒,左手骨折受傷。其他工友見狀立即報警,救護員到場替兩名傷者急救,當時巫已全無氣息,經送院後疑胸骨被撞斷內出血致死。至於斷手工友則要留醫,目前情況滿意。
勞工處、機電署、警方及消防員事後到場調查,並向現場其他同類氣樽樽頂噴射液體降溫,其後再以帆布蓋住,以防發生同類意外。
消防處發言人稱,初步調查相信現場消防裝置及保養並無違規,有關承辦商亦合資格。港鐵發言人稱,現場啟田配電站是供電予港鐵路段使用,配電站是單層建築物,裏面使用BTM自動滅火系統,事發時承辦商工人正檢查消防設備,事件對車務運作並無影響。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應用科學系講師梅觀全稱,BTM正常情況下不助燃、不燃燒和不導電,平日以高壓液體狀態儲存在氣樽,釋放出來即變成氣體,其作用是防止氧氣接觸火種,以達到滅火功效,原理和用被單撲滅火種一樣。
BTM已被逐步淘汰
梅觀全指出,BTM是在密封和有電力設備的環境下使用,例如火牛房或保護電力裝置的房間,透過安裝在天花板的感應器,一旦發生火警便自動啟動。由於BTM有毒,儘管毒性不高,使用時必須疏散現場的人。資料顯示,由於BTM破壞地球臭氧層,94年開始已經逐步淘汰,現時改用環保氣體,例如FM200等。
BTM滅火樽殺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