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問題算得上是個燙手山芋,原以為以現政府不做錯的盤算下,具爭議性的議題都讓路給經濟。想不到,忽然就推出一個號稱「三贏」的方案。那個記招,最有政治化妝術的痕跡,就是安排了廣播處長出席,為這約章背書。不過,安排得再小心,出問題的地方往往就在官員發言,除非都全程耍官腔,否則很難不出事。
劉吳惠蘭繼商人很奸之後,又有佳句讓我們反省再反省,之後研究這是否口快吐真言,透露了政府對港台今後編輯自主的立場。
那名言是:批評基於事實可以接受,但不可基於觀點、不能揑造、偏頗。這真是耐人尋味哪。別說「鬧」政府,讓我們去政治化,就說批評一部電影吧。影評人不可有自己的觀點?批評說到底都屬於負面的,把不夠好的地方來一個總評,有分別的只是出於善意和惡意。但不能有觀點?百思不得其解,沒有自己觀點與角度的人,憑甚麼作出論斷?得,就是把批評去分析化,去觀點化,每部戲的好壞都化為一粒粒星,打完分數毋須解釋。
想來想去,對,這跟教育制度考試制度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都不大鼓勵我們在獨立思考之後得出自己的觀點,根據「事實」講出標準答案就行了。港台今後批評政府,除了觀點隱形,還不宜偏頗,這又是另一詭異處。不偏頗,就是正路客觀,加上另一金剛圈:沒有觀點,那也就很明白了,就是小罵大幫忙溫吞水小批小評吧。其實,沒有建基於觀點的批評,豈非最易失諸偏頗?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