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發生在中國內地的一場動亂,實質是毛澤東為個人政治目的和理想,借群眾打倒黨內對手的一場政治運動。在長達10年動亂中,中國社會陷於全面崩潰,寃死人數達200萬,連國家主席亦不能倖免。中共自己也坦承,文革對中華民族,是一場「空前的浩劫」。
對文革的起源,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認為,文革是毛澤東因大躍進失敗後,在黨內受排擠,大權旁落,憂慮中共路線與自己的期待背道而馳,又不能直接插手,於是用這種「自下而上」方式,撥航導向,並重新奪權。中共則將文革的起因,歸咎於林彪和「四人幫」(即毛澤東夫人江青和其他三位靠造反上位的姚文元、王洪文及張春橋)借毛的旗號為非作歹。
退居二線 江青出面發難
因大躍進失敗而退居二線的毛澤東,先從文化界入手,通過其夫人、時任中宣部電影處處長的江青出面,想從北京發難,矛頭對準時任北京副市長、歷史學家吳媁,因吳創作了劇作《海瑞罷官》,毛認為,該劇是借古喻今、為1959年反對大躍進,被他趕下台的國防部前部長彭德懷鳴寃叫屈。
但中共北京市委限制媒體批判吳媁。毛澤東從北京發難不成,又借上海發力。1965年11月,後來成為四人幫重要成員的上海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姚文元,拋出《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全國紛紛轉載,「打倒資產階級權威」一時興起,文革導火線被點燃。1966年5月16日,中共發出《五.一六通知》,8月又發出《關於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決定》,正式掀開文革序幕。
文革初期,以文化界批「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簡稱封資修)」為主,但毛澤東不停煽風點火;1966年8月5日毛親自貼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又發表文章和講話,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等。
全國鬥批改 劉少奇慘死
在毛的煽動下,文革迅速升溫,造反派紛起造反,工廠癱瘓,學校停課,學生全國串連,到處搞「鬥爭、批判、改造」(簡稱鬥批改);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和中共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被斥為黨內最大的兩個走資派,被拉去批鬥;劉少奇更妻離子散,慘死在河南開封,送去火化時連真名都不能用。
全國幫派林立,都打着「革命」和「捍衞毛澤東思想」旗號,由「文鬥」演化為「武鬥」,真刀真槍上陣,打砸搶成風,死傷無數;各地的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更被拉去遊街批鬥,活生生打死或被拉去「打靶」者不計其數。
為阻武鬥,毛派出軍隊到各地以「支左」(即支持左派)名義接管各級政權;又通過數次在天安門檢閱紅衞兵,將造神運動推向高潮;1968年,毛開始倡導各地造反派奪權,重新成立「革命委員會」。經過一系列動作,毛澤東終於在黨內恢復無可匹敵的威望,成為中共神壇獨一無二的偶像。
中國組
當年口號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
---文革期間最流行的口號
領導人語
「我就像一個手執雨傘雲游四方的孤僧,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
---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EdgarSnow採訪時這樣形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