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場翻天覆地的浩劫。1966至1976年,毛澤東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舉國上下入了魔,放眼盡是扭曲人性的奪權、批鬥。66年的廣州,10萬人鑽進越秀山體育場,批鬥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狂潮裏有個香港紅衞兵,他是17歲的羅海星。這小將為毛主席上山下鄉,當數不清的無辜者紛紛倒下,他終於嗅到革命糖衣裏頭有陣陣血腥。
記者:雷子樂 林社炳
1949年中共建政,羅海星在香港出生。父親羅孚是《大公報》副總編輯、共產黨員。根正苗紅的羅海星,在培僑畢業後,65年赴廣州升學,不久就碰上這場世紀政治風暴。他當時頭腦發熱,抱着「講平等」信念,參加紅衞兵。文革的主線是審查幹部,羅海星依照幹部交代的材料,踏遍東北、延安、新疆、內蒙等地逐一查核,「坐火車全部用公費,國家有乜理由唔窮?」
批鬥是文革的家常便飯,66年末的趙紫陽批鬥大會,羅海星也身處其中。他當時聽不清台上宣讀的罪狀,只跟隨群眾高呼「打倒反革命分子趙紫陽,堅決捍衞毛主席。」國家新聞出版署前署長杜導正在《改革歷程》一書序言也提到這幕:「造反派逼他(趙紫陽)自己喊打倒三反分子趙紫陽,他拒絕喊。退一步要他喊打倒走資派趙紫陽,他仍拒絕喊,最後他只喊了一句打倒趙紫陽。」
文革令政府癱瘓,革命小將透過閱讀「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掌握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去造反。「點做冇講明,各師各法。」67年,毛澤東發動紅衞兵上山下鄉。羅海星拿起背包火速「為人民服務」。大伙兒想從廣東走到井岡山,但來到梅縣就因爆發腦膜炎要停步。
憶書記 自挖深坑受審
首次下鄉,羅海星體會到農民生活窮困,年入僅得幾毫。小伙子當時責備官僚無能,數年後才意識到是制度問題,「平均分配,結果咪一齊窮。」67年1月,毛澤東下令要奪權,大家匆匆折返廣州。奪權引起派系鬥爭,文鬥變成武鬥。廣州市的工、農、學生都分旗派、總派,初以水喉通、匕首互毆,個別地區的學生到軍營搶槍。
批鬥也越來越殘酷。羅海星憶述,學院一名黨委書記,被紅衞兵迫令自挖及腰的深坑,要他進坑內受審。老書記後來轉由粵北繼續審查,家人數年後找到據說是他的墳墓,卻沒有墓碑,挖出來的頭骨有數個小洞,似被利棒拷打至死。文革後他獲恢復名譽,「好人都死咗,仲有乜用?」
被煽動 「我哋係做錯咗」
年年月月、日日夜夜講革命,羅海星開始懷疑這場運動。「中央發個文件,半夜三更又喺田基行來行去,有乜意思?」走遍全國審幹,到頭來發現大部份都是好人;想起批鬥時強詞奪理,終察覺背後目的是要「整人」!共產黨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也不過要方便管理;各取所需的口號說得漂亮,但三年大鑊飯已證明失敗。「不過當時唔敢講,你想死咩?」羅海星慨嘆,年輕時實在太「左」,太易被煽動,紅衞兵都被毛澤東騙了。「我哋係做錯咗,唯一好處係錯誤中睇到何謂正確,睇到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