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抽新股適可而止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抽新股適可而止 - 李兆波

現在幾乎零息,不少人買樓買股,其中抽新股有利潤有數據支持。金融海嘯令上半年上市活動幾停頓,導致現在的混戰局面。
我不反對借孖展增加認購機會,但不是每隻IPO。事前應拿招股書、到港交所(388)網頁,或看報章的財經版,分析其業務及前景。不論有無借貸,資金始終有限,要集中火力於質素較好公司。以服裝公司為例,去過國內步行街都會感到誰是市場領導者。
好的IPO會升,因發行股數有限,但投資者數目更多,認購的人只會分到一手,甚至沒有。以國藥(1099)為例,認購8000股才肯定有一手,認購金額12.8萬元。中冶要認購1.5萬股才肯定有一手,涉資近10萬元。投資者在認購前,特別是申請孖展的一群,最好看一看以前新股分配情況,可以說,以逾10萬元認購,通常可以有一手。

一手利潤不夠吃餐好

國藥首日股價只升了15.75%,一手利潤不多,不夠兩個人去食好的自助餐。孖展申請更要減去利息成本,我一向不借孖展抽IPO,因利潤不多。以自己錢去申請,即使獲分股數不多,中了當抽獎,反而在同期可考慮買入其他有實力股份。舉例說,港交所除淨前我購入了一些收中期股息,回報比IPO更好。
IPO贏家是可獲分大額股份的投資者、保薦人及上市公司。前者可分到大額股數,保薦人收佣金,上市公司則從凍結的超額認購資金獲益。國藥凍資近5000億元,等如有人存入5000億元,利息收入吸引。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