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60年:香港故事三面紅旗(1958-1962)10萬飢民湧港 邊境山頭如煉獄 大躍進掀大逃亡

中共建政60年:香港故事三面紅旗(1958-1962)
10萬飢民湧港 邊境山頭如煉獄 大躍進掀大逃亡

1962年夏天,劉少奇對毛澤東說:「餓死這麼多人,歷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過了近半世紀,中國官方對58年至62年間由大躍進引發的大饑荒,依然含糊其詞,香港有媒體至今還是採用「三年自然災害」的字眼。歷史真相,卻陸續浮現。
1962年初夏,成千上萬的飢民翻山越嶺,逃到香港,成千上萬的港人到山上呼喚親人的名字。當年直擊慘況的香港記者梁林榮坦言:「根本唔係天災。」那時奉命「一字不報」的左報記者周奕今天更說:「直頭係人禍。」
記者:陳沛敏、張嘉雯

1962年5月,港督柏立基面臨嚴峻考驗,上萬內地人如波浪般試圖越過邊境,湧入香港。港府出動英軍、警察甚至英國軍情五處堵截防範,仍無補於事。香港民情卻像初夏的氣溫一樣,越來越熱。「梧桐山上慘絕人寰」、「火速!救命!」報紙上白紙黑字的標題,牽動了港人惻隱之心,很多人自發籌款買糧,送到新界邊境賑災。
今年88歲的梁林榮當時是《成報》記者,跑到上水華山採訪,「好多人匿埋,等機會入市區,每日有三幾千人。有啲喺香港有親人,啲親人隨山嗌,好彩嗌啱嗰度有人答『我喺度!』就想辦法帶佢出市區,等機會攞身份證。」

1962年,英國著名攝影記者LarryBurrows在港拍下飢民湧港的照片。

母死在山上 孩子坐屍旁嚎哭

那時一眼看去,滿山是衣衫襤褸、皮黃骨瘦的難民。不少人持有內地簽發的通行證,但因港府實施入境限額,只好偷渡,內地當局也隻眼開隻眼閉。有的人已偷渡了六、七次,屢敗屢試,「冇人接嘅,被警察、啹喀搵到,就全部送去粉嶺集中營,解返華界。」
「佢哋話上面冇得食,好凄凉。有啲女士見到啲難民,喊起上嚟。」難民很多來自惠陽淡水,說當地已十室九空,村民都逃向香港。那時的記者,除了採訪,還兼職救濟,又協助市民尋親。「有人嗌『阿福』,我哋咪幫手嗌『阿福』。有啲難民寫個字條,叫我哋帶入市區搵親人。」
部份記者直闖禁區,到邊界梧桐山,目睹幕幕人間慘劇:山路險阻,難民走了幾天幾夜,許多老弱婦孺受傷、病倒,水盡糧絕,坐以待斃;有背着嬰兒投奔自由的母親不支倒地,死在山上,幾個月大的孩子坐在屍體旁嚎哭,卻無人伸出援手。

一名新界居民在山頭尋親,叫到聲嘶力竭,手持木牌尋人。

《文匯》前記者:隻字不提 好蠢

超過10萬人就這樣在那年夏天偷渡來港。不少報章天天頭版報道,又組織救援隊,甚至有報館派車送麪包到邊境,報紙也銷量大升。但同一時間,本港左派報章對「大逃亡」卻隻字不提。當時任職《文匯報》的周奕說,上級下令「一字不報」,「當時好蠢,冇話好似家啲人講話要獨立思考。」他也到過梧桐山,跟隨廣東省委工作組實地調查,寫報告作「內參」。
那究竟這場饑荒是天災還是人禍呢?周奕說:「直頭係人禍。被騙幾十年,前幾年先睇到資料話,當年大陸餓死咗3,000多萬人。」

《文匯報》前記者周奕。

新華社前記者著《墓碑》談教訓

父親在大饑荒時活活餓死的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經實地採訪和研究,去年在港推出《墓碑》一書,指出大饑荒是毛澤東專制下「三面紅旗」造成的慘劇,也間接引發另一場浩劫──文化大革命。「沒有前30年的教訓,就沒有後30年的改革開放。對於大饑荒那段歷史,研究才剛開始,還沒有總結夠。」香港成為同類書籍的一扇窗口;他估計,再過10年或者20年,《墓碑》才可望在國內出版。

他這樣說

「沒有呼天搶地的哭聲,沒有披麻帶孝的禮儀,幾千萬人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新華社前記者楊繼繩著作《墓碑》

領導人語

「你們用10年時間超過美國,我們也可以用15年時間,趕上或超過英國。」
---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議上針對前蘇聯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