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峯會上 成救地球先鋒中國帶頭承諾減碳排放量

氣候變化峯會上 成救地球先鋒
中國帶頭承諾減碳排放量

地球發燒了,救地球刻不容緩。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昨日(周二)在美國紐約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發表講話,提出降低碳密度目標。中國是世界最大排放國,以身作則踏出一大步,令各國在年底達成新的減排溫室氣體協議,露出曙光。

胡錦濤說:「我們爭取到2020年,把每個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有顯著下降。」他沒提及削減的數量,只承諾積極研發和使用再生能源及核能。他還提議發達國家各撥出GDP的1%,協助窮國減排二氧化碳。

美要承擔責任

胡錦濤提出的減排措施,屬於碳密度目標,中國之前已推行節能目標,2010年每單位GDP耗能比5年前降低20%,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15%的目標。
全球暖化的元凶是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美國和中國各佔約20%,是世界最多,但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美國拒絕確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獲豁免限制,廢了大半武功。《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底到期,各國希望今年底在丹麥哥本哈根完成談判的新協議,能重新開始,但主要排放國不願先走一步,令談判陷入僵局。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昨天在聯大發言時,稱全球暖化是當前首要任務,立場跟喬治布殊時代截然不同。他強調:「我們這代人如何回應這個挑戰,將會由歷史評價,假如我們沒有採取果敢、快速和攜手行動,我們交給下一代人是一個無法逆轉的災難。」奧巴馬指,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破壞環境,自然有責任帶頭對付這問題,但發展中國在未來幾十年是廢氣排放主要增長國,他們必須付上部份責任。
除了中國,碳排放佔全球5%的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亦表示準備推行減排措施,包括2020年內將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提升至20%,希望將印度的碳密度減低5至10%。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說:「中國和印度都宣佈了非常進取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更進取得可以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美國卻是個大問號。」
美聯社/英國《衞報》

氣候變化大問題
人口--安全套救地球

全球氣候變化,令水源和農田乾涸。國際近年響起安全套救地球的口號,即要節育,但地球到今天仍面對人口爆炸問題,專家警告除非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節育,否則2050年全球人口會增至難以持續發展的105億。

互聯網--Google搜索耗電

上網原來是導致氣候轉變的一大元凶。哈佛大學一名物理學博士就指,電腦和世界各地Google數據中心耗電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單是上Google搜索兩次,已能排放相當於燒一壺水的二氧化碳,即14克二氧化碳。

減排--中美國內阻力大

從京都議定書開始,國際社會都商議減排,但雷聲大雨點小,美中兩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都不響應,發展和發展中國家都互指應由對方帶頭。即使今次氣候變化峯會,中國承諾訂出碳排放量,美國國內對減排阻力依然巨大。

另類能源--環保車未能普及

儘管各國爭相發展新能源技術,像今年法蘭克福車展各國車廠都主打環保車,不是電池就是混能,但環保車仍未大行其道。航空業則到今次氣候會議才承諾2050年減排一半,但飛機製造商先展開綠色技術競賽是先決條件。

沿岸城市沉沒--買地應付陸沉

全球氣溫上升,令兩極冰川融化加劇,水位上升,世界2/3主要三角洲地帶面對陸沉和海水水位高漲威脅。島國馬爾代夫總統去年提出,在印度、斯里蘭卡和澳洲買地舉國遷徙,以應付國家可能陸沉,但至今只聞樓梯響。

雀魚體形變小--30年平均減半

氣溫變暖,雀鳥不用大體形來儲存熱能,澳洲有至少8種雀鳥的體形,過去140年縮小了1.8%至3.6%。魚類的平均體形,在過去20至30年亦因而大減近半。而野生索艾羊(Soaysheep)過去24年縮小了5%。

膠袋/膠樽--徵稅成效不俗

塑膠難以分解,愛爾蘭、南韓、丹麥等國早已引入不同措施鼓勵人少用膠袋,香港亦於今年開始徵收膠袋稅,成效不俗。除了針對膠袋,澳洲悉尼西南部的班達農鎮今年7月開始禁售樽裝水,新南威爾斯省政府其後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