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本欄在內,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去年各國央行大印鈔票,勢必令環球通脹重臨。然而,最近美國的經濟形勢,令我對此看法有所修正。即使你不知道誰是貨幣學派經濟學大師米頓.佛利民,單憑常識也知,假如貨幣供應增長快過經濟增長,過剩的資金追逐稀有的實物,物價遲早上升。所謂的貨幣供應,除了央行發行的硬貨幣,還包括透過銀行體系借貸所產生的放大效應。
去年各國央行大印鈔票,但不表示銀行樂於放數。事實上,央行放水給銀行,只救了那批過度放貸的銀行一命,未能挽救實體經濟。本欄9月11日附圖所見,美國7月份消費信貸仍在加速下跌,急挫216億美元,創有紀錄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正如聯儲局早前指出,由於美國通縮壓力很大,目前的「合理利率水平」應該是負數,換言之,存錢入銀行不單沒有利息收,還要倒過來支付利息給銀行,好鼓勵存戶盡快「減持現金」,重新大舉消費及/或投資。但負利率在現實世界不易執行,因此利率跌至零之後,基本上央行已經再無良計可施,未來可以做的,就只有等市場自己慢慢復蘇。
或只出現於新興市場
市場要回復生機,被動的形式是透過市場的自然調節機制(即歐美國民減少消費,重新積聚財富及消費力),而主動形式則是透過開發新興工業或科技突破(新能源及生化技術?),都不是一時三刻可解決當前的問題。目前歐美經濟,可能已陷於利率政策宣告失效的流動性陷阱之中。而所謂的通脹重臨,可能只會發生於像中國一樣的新興市場。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