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豬肉喇!」六十年代郵差口中的「豬肉」,其實是港人寄給內地親友的布包裹,內裏的煉奶和「阿婆香水」,是內地同胞眼中的寶。物資匱乏的日子,他們還會將布袋用來做衣服、面巾。
58歲的葉滿光現職高級郵差,處理過不少港人自製的布袋包裹,每個不可超過兩磅,郵費$1.6,很多人會放兩罐煉奶,「有啲人博唔磅,擺多支藥油落去。」內地郵政規定,包裹只可索繩,不可封口,每人每月只可收一次,啡色布袋因貌似豬肉而得名,「(包裹)多到一日都寄唔晒,要租個倉貯存住先,尖沙嘴半島旁邊有間消防局,租埋嚟做貨倉。啲同事話嗰時人太多,做到晒掟嘢。」「豬肉」多寄往福建、廈門及潮州,當時內地來港的巿民聚居北角、上環、深水埗,附近的郵局特別忙。
縫白毛巾寫地址
葉滿光也替媽媽寄過眉豆、罐頭和藥油,「媽媽好有心機,係咁縫,縫好之後再反轉,上面再縫張白毛巾寫名寫地址,對方收到(毛巾及布)可以用得番。」
「當時香港都好困難,我記得阿媽55、56年返鄉下,就算冇錢都會擔啲飯焦、麪包皮返去,係血濃於水嗰種。」內地親人用「南風」來形容香港來訪的親友,代表有物資接濟,「阿媽揹住細佬,又過渡輪,又再轉車,一早去,夜晚先到,揹住支擔挑唔敢瞓,驚俾人偷。」
後來國家開放,他隨家人返鄉,「帶衫返去要打稅,着喺身就唔使打,所以個個着幾條褲、幾件衫,流晒大汗,過咗關喺廁所換。表弟叫我帶錄音帶畀佢,嗰時打100%稅。家就有錢喇,返去請我食飯,一餐飯幾千蚊,食野味、食鮑魚,晏晝都開白蘭地。」